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和谐社会与诚信友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而且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范畴.正确地把握诚信友爱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诚信友爱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把诚信友爱的要求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类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地生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基础性要求,就是要确保人类社会内部关系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种关系能够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的新一代领  相似文献   

3.
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化诚信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4.
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要以诚信友爱为重点,培育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加强诚信友爱道德建设,需要人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从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综合努力,密切配合,最终实现诚信友爱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向春玲 《奋斗》2006,(8):6-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2005年2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历史背景、重要原则和奋斗目标,而且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你的家,我的家,社区就是我们共同的家。谁不爱咱小家,谁都更爱这大家,美了好家园,甜了家常话,同建一个家,乐了千万家。”这是兰州市七里河区下西园社区群众自创的社区之歌。在采访期间,无论是在传统社区, 还是在新兴住宅小区,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魅力,一种和谐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一、公务员诚信及特征 (一)公务员诚信 公务员是专门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诚信是指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管理社会服务公众的职责时的信誉情况,也是公众对于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责是否真诚不欺、践行守信在心理上的反映和认同。公务员诚信是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政府公务员信誉的一种主观价值评判,它是公务员实施行政行为时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公众和组织中形成的心理反应,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公务员诚信有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9.
沈国桢 《奋斗》2006,(3):52-54
诚信意识是社会的重要意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人追求真善美、德智体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诚信意识的内在动力:人类追求经济繁荣、科学昌明、社会文明,需要诚信的精神力量。诚信意识不是财富,胜似财富,以其真诚和理解不断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叶春涛 《世纪桥》2007,(4):44-45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企业诚信行为的缺失,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以制度创新来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诚信思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支撑社会和谐的基础保证,是社会和谐秩序的道德基础、是和谐社会赖以确立的人格基础、是和谐秩序的社会制度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汲取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精髓,加强道德建设,并把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贯彻到政府、企业、公民的互动诚信实践中去,促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2.
徐文龙 《党建文汇》2005,(12):19-19
面对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组工干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切实提高学习能力。第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首先表现为坚毅持久的学习意愿;其次表现为开放的学习视野;再次表观为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理念。要彻底戒除学习上的自满、厌倦以及懒惰情绪。第二,要在教育培训中完善知识结构。人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工作,组工干部要做好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在经济上继续完善以市场分配机制为基础的,以政府宏观调控再分配为补充的合理收入分配体制,从而缩小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经济秩序;要在政治上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同时要营造诚信互助、友爱和睦的社会伦理氛围,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抒望 《探索》2005,(6):36-39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诚信是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党中央将“诚信”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论断。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诚信是执政之基、为官之本.党中央将"诚信"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论断.坚持诚信执政,加强领导干部的诚信建设,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诚信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言秋 《理论学刊》2005,(8):117-1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诸如背信弃义、弄虚作假等种种不诚信行为也大量滋生,并程度不同地泛滥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不仅损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影响和制约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隐患。如何正确认识诚信原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坚持诚信原则,乃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诚信原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诚信原则作为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维护每个人正当…  相似文献   

17.
创新社会服务和管理 推动首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淇 《求是》2010,(23)
<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指导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对十二五期间加强社会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作出了全面部  相似文献   

18.
刘淇 《前线》2010,(Z2):4-7
<正>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内容十分丰富,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指导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一、认真学习贯彻《建议》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9.
黄选平 《新长征》2006,(12):32-32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终身课题。1、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过程中,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必须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全部实践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躬身践行,重在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落实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全部实践中。3、必须营造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环境。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靠科学理论的支撑、道德体系的规范,也要靠良好环境的熏陶、激励和约束。要积极营造扶正祛邪的舆论环境、惩恶扬善的制度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示范导向环境。  相似文献   

20.
建设诚信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共道德机制不健全,社会信用水平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人诚信、行使权力中的义务诚信、政府机构及其官员对广大群众的服务诚信存在缺失。一些领导干部的诚信观也大打折扣:看风使舵,背信弃义;制定政策措施不顾群众利益,只图个人仕途;对错误的做法听之任之,对虚假的行为见怪不怪;对上级百般投其所好,即使明知不对,也一味迎合;对下级保持一团和气,甚至出了问题还有意遮掩。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诚信缺失的表现,是一种渎职失职行为。因此,执守诚信美德,建设诚信政府,既是开展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