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个文明"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基本特征和“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了党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一个新飞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与贡献;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学说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统一性;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要大力增强全党全社会政治文明意识,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大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特别是执法队伍的素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为了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需要在认识上搞清楚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 ,搞清楚政治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同志在“5·3 1”重要讲话中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政治文明建设并列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把这“三个文明”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就把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从原来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扩展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基本路线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大大丰富了“文明”的内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富新意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5.
郭素红 《世纪桥》2008,(8):41-41,50
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加强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袁”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范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建平 《理论学刊》2002,47(5):35-38
江泽民同志在“ 5·31”讲话中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范畴 ,这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理性反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新型的现代政治文明。这一范畴开拓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文明”新视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时代要求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理论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对于实践“三个代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政治文明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在处理各阶级、阶层、政党、利益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依据的行为规范的进步水平与发展成果的总和。它是由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  相似文献   

8.
张学军 《求实》2003,(Z1):25-26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进一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面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这一论断的提出,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经历了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生产力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状态概括为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依次对应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9.
政治文明从精神文明中分解出来,把“两个文明”建设变为“三个文明”建设,有其深刻的哲学基础。唯 物史观关于上层建筑划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政治文明从精神文明中分解出来的哲学基 础。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三大文明”构成了社会文明的整体 ,而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范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实现“三统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对稳定的,其中在实现“三统一”的手段和目标上,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党只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才能坚持先进性。在坚持执政为民中坚持与时俱进 ,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始终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究其根本就是坚持执政为民 ,也只有这样 ,我们党才能坚持自己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两个文明”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铺垫,“三个建设”是“三个代表”的理论雏形,“三个代表”则是“两个文明”和“三个建设”的完善和成熟表述。从“两个文明”到“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承前启后、补充完善、发展创新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优惠政策和重大措施,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重大政策措施,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落实这些重大政策措施和战略部署,首先,我们应深刻认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客观必然性和重大意义,形成共识,推动发展。其次,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改革发展和团结稳定、对口支援和自我发展等三大关系,这样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为什么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不久,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真正高举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文章试对这三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作的新的诠释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社会文明论、群众史观以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新三反运动是我党继“三反”运动之后的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其重点是反对官僚主义。肃清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现象,将反官僚主义斗争引向深入,是新三反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新三反运动本着密切联系实际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与和平的原则,严厉惩治官僚主义者,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显著的转变。新三反运动为我党现阶段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尤其是通过群众来信打击官僚主义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能够永葆其先进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历程;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