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课》2011,(13):53-53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应当界定明确,并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因此,在管理主体创新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好领导杨已、作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广泛的认知与推广。社会治理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的全然退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是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正确定位和能力建设。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式的重要转变。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运行向度以及治理手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性转变成现在的多元性,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格局,并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市场主体与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表明,“复合治理”能够有效转移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是当前中国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路径创新;政府应引导、吸纳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结合当前社会复合主体运行中的某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完善城市公共事务复合治理机制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在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层面来认识。在对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研究上,深刻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社会治理相关论述,重新对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服务工作者在职能定位、工作机制、发展途径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举措,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和社区治理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变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基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内涵与运行框架的建构,分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逻辑机理,归纳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主要包括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更新价值理念、强化党建引领、构建一体化运行体制、加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完善资源保障等。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的建构,力求聚合多元主体力量,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社会善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回答了社会管理活动中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为此,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党政领导干部要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并由人民群众来检验社会管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社会治理主体合作共治,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需要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协同的制度化建设。一、完善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8.
《天津支部生活》2012,(12):53-53
在我国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传统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暴露出许多问题。寻求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均衡点,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的多主体、多元化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实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社会协同,  相似文献   

9.
面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复杂化及社会治理创新,多元主体治理成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变革的新路径。实践中各省市等地方政府正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办民营、公建民营、发放补贴等各种方式进行新的探索。运用质性研究和扎根理论方法,聚焦于微观层面多元主体的角色、行为及互动,通过对各主体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最终建构起多元主体治理的理论模型,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此模型研究发现,在治理的不同阶段,服务提供的主体不同,各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及相互间关系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多元主体治理促成期,政府动员是主要推动力,其他主体扮演参与者角色;在治理运行中,各主体在服务的提供中表现出相互依赖关系,主体间开始建构初级伙伴关系;治理监管方面,政府以合同监管为主,缺乏第三方的独立评估,并且监管职能转变滞后;另外多元主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障碍。总之,社会养老服务实践层面的治理转型仍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繁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共识。社会协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协作共治与责任共担,以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趋势。然而,在我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实现还存在着来自政府机构、市场组织、社会力量以及公民参与等主体方面的障碍。因此,加快政府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大力培养社会组织、积极培育政社信任关系和建设主体间信息交流平台,成为我国实现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治理需要调动多元主体及其掌握的资源,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而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然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多元利益相关主体的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些困境。基于多元主体参与视角可将这些困境总结为多头管理困境、资源投入困境、集体行动困境和收益分配困境等,在实践中应采取政府主导、利益驱动、制度设计与责权利对等等对策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础,而南京市是官民联合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典型代表。首先,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发现社会需要、政策支持、他市的经验、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而社会组织的自主性、政府的管理理念及扶持力度却是其存在的不足。其次,针对该案例中的不足,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主导的孵化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等解决措施。最后,结合该案例的经验,找到当前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点带面的模式、社会组织的引领、增加联合孵化的方式及对社会组织运行平台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3.
治理理论已上升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对于全面指导社会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存在管理主体间关系不清,部分参与主体自身发育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强化社会治理机制以改善基层社会管理,并推动其向社会治理转变。本文在对当前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创新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般意义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在完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方面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红  伊强 《学习论坛》2007,23(8):51-54
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性目标,而这一目标又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社会日益表露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迅速增长,社会的高风险度增加。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以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为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公共性、灵活性、负责任的多元主体治理结构,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基层社会矛盾运动构成了宁波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变革的内在驱动力,而一个相对成熟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宁波市从"包容性发展"理念和价值观的确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结构的扩展和优化、合作治理机制的构建等几个方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而基层社会服务供给二次分工机制作为基层社会服务领域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丰富了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宁波市的创新实践产生了社会管理互动性、服务性、专业性和社会自主性水平的提高等效应。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作为一系列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它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所采取的。社会治理是与我国的法治建设紧密联系的,其实质是现代法治精神指导下的社会治理活动,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社会治理及其创新中必然要加强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回应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戚攻  刘冬梅 《探索》2007,3(3):178-183
回应主体是研究“回应”范式的三个重要维度之一。在回应关系中,互动者都是主体,但客观存在“诉求主体”与“回应主体”之分。因而判断一种回应关系的性质及互动者在其中的“地位”,应以回应关系中“谁”是回应主体来界定该回应关系的类型。回应范式包括政府回应、社会回应与共同回应三种基本形态或类型。在社会回应关系中,回应主体是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群体乃至社会个体,所以社会回应关系中的回应主体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确定性三大特征。要实现社会回应主体之间互动的有序和持续,需要思考社会回应主体的培育和组织化的路径问题,并着眼于社会回应主体内部回应意愿的机制设置及外部组织化路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社会治理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顺应形势变化,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促进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合作治理方面采取了大量切实有效的措施,多元共治的合作治理格局正在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增强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各类市场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载  相似文献   

20.
发轫于西方的合作治理概念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话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践中多元主体地位不平等的现状也引发了学界对其本土适用性的质疑。已有研究通常将该问题笼统地归因于中外国家社会关系和治理情境差异,却对合作治理理论本身缺乏反思。为控制情境差异,研究直接以苏格兰的合作治理实践为案例,发现即使在社会组织发达的西方,社会主体依然是在政府主导的合作治理体系中有限地享有平等地位和决策权。通过共识驱动、主体吸纳和开放赋权,苏格兰政府实现了对多元主体治理力量的整合。这样的机制设计建立在内生动机、成熟能力和包容环境等促成要素基础上,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促成要素。由此展开理论反思,合作治理强调的主体间地位平等并不能超越权责对等的基本合作法则,多元主体只能获得与其治理能力匹配的地位和决策权。作为聚合最多数民众意志表达和权力让渡的主体,政府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该从实质上退出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心。相较继续执着于概念争鸣,理论界和实践界应将关注重心转移到真实折射多元主体关系的机制设计和促成要素上,二者的建构培育及互动关系才是关乎合作治理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