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日四问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倡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显然,这种"每日四问"与春秋时期曾子坚持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体现了其可贵的自省意识,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
早上起来,女儿准备上学。我笑着问她:“新学年了,有什么进步没?”  相似文献   

3.
海文  晶晶 《新湘评论》2008,(5):50-51
有人问我:为什么留在湖南? “因为我恋家!” 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省羽毛球运动中心? 我说我没有离开,我一直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家! 家里有我的很多兄弟姐妹,有龚睿那、黄穗、鲍春来、郑波……  相似文献   

4.
海文  晶晶 《学习导报》2008,(5):50-51
有人问我:为什么留在湖南? “因为我恋家!” 有人问我:为什么离开省羽毛球运动中心? 我说我没有离开,我一直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家! 家里有我的很多兄弟姐妹,有龚睿那、黄穗、鲍春来、郑波……  相似文献   

5.
梁新 《学习月刊》2012,(22):1-1
11月8日这天,我随便问了几位群众,都让我感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党和国家的大事。我问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老人说:“怎么不知道呢?今天是十八大开幕的日子”:我又问怎么这么清楚:老人说“我是老党员,能不关心十八大么?”我问一位农民工:“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农民工脱口而出:“今天是十八大召开的日子”。我又问一位去超市买东西的大姐:“大姐,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位大姐也是不假思索就答出:“今天是我们党十八大召开的日子。”群众关注党的政策走向,是因为和自己的生活有关。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荧。和自己的未来有关。那么,群众都关注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梁衡 《新湘评论》2007,(12):57-57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社会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7.
《新湘评论》2013,(21):64-64
我经常接触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我也曾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8.
忘却     
《党课》2010,(3):59-59
有人问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先生,你可曾听说……” “且慢,朋友,”这位哲人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否确知你要告诉我的话全部都是真的?”  相似文献   

9.
宋静 《新湘评论》2014,(4):53-53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我给老爸打电话嘱咐他,热了就开会儿空调,别怕浪费电,顺便问他有没有哈需要的,我好给他买了寄过去。 老爸一如往常般地回道:“不用买啊,我啥都不缺的。”后来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似的,问了一句:“明(我老公的名字)在你旁边吧?”我说:“没啊,咋了?”“你婆婆呢?”“也没有啊!爸,你想说哈说就行啊!”老爸这才“放心”地说道:“要不,你给我买个皮带吧?我这皮带用了七八年了,不大好用了!”我赶忙答应下来:“没问题,这两天就给你买了寄过去啊!爸,你需要啥直接给我说就行的,别管他们在不在我旁边。我孝敬自己老爸,谁也不敢有意见Ⅱ阿!再说了他们也不是那种人啊,你以后可不准跟自己女儿这么见外了啊!”  相似文献   

10.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有一天,孔子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给学生讲课时,一个孩子跑过来看热闹。孩子听了半天,觉得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对孔子说:“我有一题问先生。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思考半天,与学生面面相觑,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11.
树有根,人也有“根”;树无根会枯萎,那么,人无“根”会怎样?什么又是人的“根”呢?不久前,在西部某地举行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位来自某大都市、派头十足的人。一发言就“语出惊人”:“刚才,我问过许多人,知道什么是CEO吗?结果没有一个人答得上来。现在,我还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有谁知道?”台下居然没有人吭声。不知道在坐的是真不知道呢,还是虽然知道但不屑于回答他这样的问题。有几个人面面相觑。好像在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  相似文献   

12.
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是在党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党拯救了中国,党带领人民走向了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时,我睁大好奇的眼睛问爸爸:“中国共产党到底有多么伟大?”  相似文献   

13.
批条     
刚刚接任半个月的新局长找到老局长说:“原来交接工作你还跟我留了一手呀?” “没有呀,我都讲清楚了呀。”老局长不解地问,“你指的是哪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青蛙的问题     
訾翔宇 《党课》2011,(12):128-128
青蛙看到蜈蚣长着那么多条腿,不解地问:“你是怎么控制自己那么多腿走路的呢?用那么多腿走路,难道不会乱套吗?”蜈蚣愣了一下,回答:“我以前可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经你这么一问,倒使我乱了阵脚,无法控制自己的脚步了。”  相似文献   

15.
有的人问我:“中国文化能够领先世界几千年,究竟有什么特点?”也有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汉朝、唐朝能领先于世界?”类似的说法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严肃的研究成果可以支持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看到一篇小文,记叙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印度的德兰修女的一件事。她倡议建立临终关怀医院,让死者都能死得有尊严。有位官员嘲讽地问她:“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贫病伤残的人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这位官员,反而惊奇地问他:“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一百万的?”官员说:“我的意思是,穷人太多了,你是数不完的,明白吗?”  相似文献   

17.
唐钧 《学习月刊》2012,(21):30-31
山西一位务工人员面对“新闻联播”里的央视记者采访.先是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但记者没有放弃,继续追问:“您幸福吗?”接下来的精彩镜头是:这位务工人员用眼神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这位务工人员的回答.在网上立刻被奉为“神一样的回复”。于是.这段神奇的对话连同“你幸福吗”的提问顿时风靡神州。尤其是后者,似乎有替代“您好”以及“吃饭了吗”等更为中国式的客套而成为专用问候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一朋友家作客,他的客厅里新挂上一条横幅:一日三问创新。读后不禁为其击掌叫好。的确,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很有必要经常反躬自问。世界知识经济的大潮已汹涌而来,无时不在拍打中国的门窗,一声声似乎都在叩问:“你们这个泱泱大国何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哪些创新?”“吾日三问创新”,问的是时候,问到了点子上。国人素来客套问语繁多:“吃饭了没有?”“过得还好吗?”问的大都是可答可不答的家常话,极少有人问“今天你创新了没有”、“有什么新成绩”之类的“时新语”。可发达国家这方面不同。据悉,美国人见孩…  相似文献   

19.
王露露 《新湘评论》2013,(18):20-21
去戴高乐机场的路上,一位法国朋友问一个十来岁的中国小女孩儿,欧洲给她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汽车。”女孩儿脱口而出。“汽车9中国没有汽车吗?”“当然有。但这儿的汽车,从不跟行人抢行,更没有人按喇叭催我,走在街上,特放松。”  相似文献   

20.
一本与百本     
欧阳娜 《奋斗》2006,(12):43-43
文化大师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是由梁启超推荐的。据传,梁永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时,曹问:“陈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有些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