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的全面胜利与中国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而告终。历史和人民曾三次选择了中国国民党(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然而它并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逐渐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一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规律,然而我们对于国民党为何"失道"、如何"失道",却经常不得要领。本文的立足点不在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而是聚焦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并从中得出八个教训。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化解执政风险、巩固执政之基的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干部务必牢记党的宗旨,真心为民谋利,铸造人民"公仆"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先以史实为根据,从正面阐明了人民信任是取胜之本;接着以国民党失败,苏联共产党失权为例,从反面论证了失去人民的信任必然导致失败;最后提出要从严治党,取信于民,方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依法执政,作为执政为民实施者的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如何对待百姓,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总结取得、巩固、失去政权的历史经验教训,儒家思想与统治者的治国之道相融合,其重要思想就是“仁政”。有天下者,失民,则失天下;无天下者,得  相似文献   

5.
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被迫“请假”离国,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限制共产党人的整理党务案,逐步掌握了党权、政权和军权。为了保证中国革命的健康发展,夺取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人曾团结合作,同蒋介石进行过几次斗争,取得一定的胜利,夺回了大部分党权和政权,但是,由于未曾触动蒋介石的军权,最终还是失败了。本文是对这几次斗争的一个历史概述。  相似文献   

6.
1949年5月27日,我军解放上海.国民党气数已尽,来不及歌唱“后庭花”,如此多娇的江山便在手中丧失,蒋介石逃到了台湾.美国政府发表了白皮书,即《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它是向美国人民交待:美国花了很多气力、钱财,以调停中国的内战,支持南京的国民党政权,导致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蒋介石政权太腐败,并非美国的过失.意在昭示世人,美国已尽了盟国的责任.白皮书公开宣布中止美蒋条约,不再援助蒋介石,采取袖手旁观政策.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1940年他就预见到他将在未来的新中国国家政权中扮演总理角色。●第二次,在抗日战争胜利之时,他预言,国民党挑起内战必失去人心,失天下,共产党会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建设新中国。●第三次,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政权迟早要垮台。苏联的经济很僵化,停滞不前,民族矛盾复杂,最终要出大乱子。“苏联帝国最终要瓦解”。这是曾长期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先后担任过周恩来的警卫、副官、秘书、卫士长的老红军何树英同志的回忆:我1940年5月4日来到周恩来身边当警卫,一星期后随他由延安奔赴重庆,以后历任副官、秘书、卫士长。周恩来无疑是一位鞠躬尽…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民党政权战后在大陆的迅速败亡,蒋介石曾感慨万分地悲叹:“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蒋氏的自省,为我们研究探讨国民党政权战后迅速败亡的自身原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事实也正是如此.大“劫收”不仅急剧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尤其是给国民党政权自身造成了致命的恶果,使它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道德风尚和吏治等各个方面,基本毁掉或严重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以至导致了它在大陆的迅速覆亡.  相似文献   

9.
1927年,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由于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叛变而失败了。蒋介石反革命集团用无数革命人 民的鲜血换取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建立了政权,并经过十数年的经营,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独裁的法西斯统 治。为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争取人民民主和民族独立, 中国人民又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今天,当一些人肆意否 定中国革命、极力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大唱颂歌的时候,我们有 必要重新回顾历史,让广大人民群众更深刻地了解,蒋家王朝是怎 样建立起来的一个怎样的政权,它给中…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部署退出大陆的最后"毒计":让共产党背上沉重经济包袱 国民党无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逃离大陆前,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也制定了一套企图使中共重蹈国民党覆辙的"经济拖垮"战略。  相似文献   

11.
《福建党史月刊》2009,(8X):10-31
<正>解放前夕的福建,党和福建人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迎接解放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面临着解放后执掌政权的考验。在军事上,国民党政权在失败前夕,有计划地笼络和扶植土匪,指使其开展"敌后游击战"。这些土匪,与国民党潜伏下来或派遣进来的特务分子、国民党军队溃败的散兵游勇、妄图逃避打击的恶霸地主及反动会道门头子等,相互勾结,形成了一股股"政治土匪"。解放初期,这些土匪到处烧杀抢掠,造谣惑众,破坏交通,袭扰人民政府机关和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秩序和生产的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桑登平 《唯实》2014,(10):88-91
国民党在2012年继续胜选后,有效遏制了政治实力下滑的趋势,巩固了执政地位。然而,连任后近两年来的执政业绩并不理想,能否成功冲刺2016年,仍有很大悬念。一、施政环境不佳,使国民党背负沉重执政包袱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握有"中央"政权,执政的县市占了三分之二多,现有5个直辖市政权中占有3席,17个县市地方政权中占了12席;在立法机构现有的112席民意代表中占有64席,在议题的表决中是绝对的多数。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系大型电视剧《解放》的第二部。如果说《解放》的政治视角主要放在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那么《解放大西南》就偏重于中国人民为什么要抛弃国民党,这是由这段特殊的历史所决定的。这段历史也犹如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一个脱离人民的政权为什么会顷刻消亡,作为国家专政工具的军队,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为此,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朱铁志 《党建》2010,(7):52-52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真正创造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所说的"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必须努力克服五种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15.
潘广辉  张风梅 《理论学刊》2003,3(1):130-132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维持了 2 3年的时间即告覆亡 ,其中原因很多 ,既有政治、军事原因 ,也有经济原因。对于国民党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关系 ,学术界的认识还很不一致 ,就此专文加以探讨 ,当有助于此问题讨论的深化。  一、国民党不能也不可能制定、实施正确的土地政策 ,是其政权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192 7年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农村根据地 ,开展土地革命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国民党为缓和阶级矛盾 ,应对共产党开展的土地革命 ,不得不制定新的土地政策 ,实行土地改…  相似文献   

16.
一 坚持执政为民,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纵观古今中外,无数政权更迭、政党兴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铁的事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历史规律,历朝历代的政治集团、政党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七月,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回首八十年的战斗历程。我们虽然有过艰难困苦的曲折,但更拥有高歌猛进的辉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各种政治思潮、政治组织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都取决于他们能否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几十年来,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国民党完全丧失了民心,众叛亲离,最终失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得天下,其根  相似文献   

18.
1949年8月,驻留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和中央委员黄绍竑等44人联合发表政治声明,号召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国人民的国民党员,立即与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合作,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声明发表后,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响应,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脱离旧政权运动,时人称之为“香港起义”。  相似文献   

19.
看过电视剧《潜伏》的观众们应该还记得:当蒋介石政权兵败大陆时,国民党特务组织保密局也随之土崩瓦解。然而,不甘失败的国民党在逃往台湾前,在大陆留下了大批特务,随后还不断向大陆派遣特务。这些特务分子组织反动机构,  相似文献   

20.
孟子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桀、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商汤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