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看黄裳的一篇文章,看到一个很沧桑又很温暖的人间故事,惘然情味,萦绕心间,久久不散。这是三个朋友和一幅书法长卷的故事……10月之后,变化很大,远在外地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字没有写成。一晃30多年过去,风风雨雨,说是一场春梦,不见得了无痕迹;说是一场噩梦,又怕过于伤情。靳以早就逝去,黄裳大概也忘记了这件小事。只有张充和揣着靳以的信和一个未了的愿,就这样度过了30多年。1981年夏天,黄裳收到由卞之琳转寄来的一幅长卷,写的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同时还附着张充和的短信:"奉上拙书一  相似文献   

2.
《当代贵州》2014,(19):61-61
正(绢本设色)陆探微(420-479),汉族,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的画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此图是依着陶渊明《归去来辞》一文所作的叙述性故事画。画家依"文"命笔,随着文辞的内容分段叙述。从画中情景,以及与其它本《归去来辞图》比对  相似文献   

3.
正李豆罗的退休生活,忙忙碌碌,但毕竟有生活保障,少了点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压力,苦累却又潇洒快乐。他曾写诗描写退休后的生活:"夕阳无限好,尚未到黄昏,扬鞭自奋蹄,迎来第二春。"古代魏晋时期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乡间,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里美好、悠然的生活千百年来令人神往。毛泽东于1959年写的《登庐山》里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  相似文献   

4.
古代道教徒都是追求长生不老甚至成仙的,不老以至不死的地方就是"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的就是一个"理想国"。对于桃花源的理解,古今异说纷纭。龚斌先生《陶渊明集校笺》中对此作过详细的梳理。康骈称陶渊明所记桃源:"鼎州桃花观即是其处。"吴宽《瓠翁家藏集》卷四十《送刘武陵诗引》  相似文献   

5.
艺术不能代替现实。尽管曾经有过一些艺术家面对生活的磨难企图遁迹于“纯艺术”的王国,但终于不能。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对艺术不虔诚,而是因为艺术终究是艺术。所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一声“归去来兮”之后,既“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人们并不因此而否定艺术。而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因为,艺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不解之缘。这首先表现于:艺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不会再相信夏后开“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  相似文献   

6.
人心的回归     
"归去来兮!"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歌唱。我在香江边徘徊,却分明感受到,"回去吧!回去吧!"香江也在这么歌唱。回归十年来,香港人袒露着这样的心声。住在驻港部队基地。这些日子,他们举办各项庆祝活动,非常繁忙。基地政委曾在黄冈军分区任职,算是半个老乡,交谈十分惬意。但不便过多地打扰人家,自己逛,自己看,逛得很开心,看得很真切。  相似文献   

7.
自《诗经》呼吁“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后,人们对理想国的憧憬就不绝于史,最典型的莫过于东晋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陶渊明曾一度当过彭泽(今江西)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为看不惯官场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挂冠而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美丽的大自然、静穆的原野、袅袅的炊烟,触发了陶渊明的创作灵感,他以浪漫主义的诗情构筑  相似文献   

8.
四川 《廉政瞭望》2011,(13):6-6
看完贵刊在今年第6期(上)刊发的专题策划《成都城乡统筹中的民本语境》,我仿佛看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情景在成都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人人平等,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刘炜 《党课》2020,(3):88-90
说起东晋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的鼻祖,我们大都会联想到他蔑视权贵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还会想起他的成名代表作《桃花源记》。其实,在“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桃花源记》当中,还隐藏着或被我们误解,或是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4,(Z1):295-296
<正>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畜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几处权威性的记载,不仅令人确信无疑,而且颇使人遐想不已,不禁为陶渊明之"风流"所倾倒。这几处记载  相似文献   

11.
孔子对修辞的基本要求是“达”: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什么是“达”呢?达者,通也、畅也、晓也、彻也。所谓“辞达”就是要求言辞准确、清  相似文献   

12.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有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脊梁     
《新湘评论》2012,(24):63-63
他不是“国学大师”却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不是“学界泰斗”,却德高望重、著作等身;他不是“国宝”却备受尊崇、无人比肩。生前,他在《病榻杂记》中著文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4.
中国脊梁     
《学习导报》2012,(24):63-63
他不是“国学大师”却博古通今、学富五车;他不是“学界泰斗”,却德高望重、著作等身;他不是“国宝”却备受尊崇、无人比肩。生前,他在《病榻杂记》中著文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5.
赐茶(三)     
《学习导报》2013,(2):58
慰问赐茶。这有些类似现在的见面礼物或问候礼物,如朝贺时赐茶,《宋史·礼志》载":中兴仍旧制:凡宰相、枢密、执政、使相、节度、外国使见辞及来朝,皆赐宴内殿或都亭驿,或赐茶酒并如仪。""中兴仍旧制"是说南宋建立后仍遵从北宋的赐茶和酒的旧制。还有一种是臣子在京外,这时皇帝会让人捎带茶叶以示慰问,如哲宗秘密让人向苏轼赐茶问候。王巩《随手杂录》:"中使至,密谓子瞻曰‘:某出京师辞官家,官家曰:辞了娘娘来。某辞太后殿,复到官家处,引某至一柜子旁,出此一角密语  相似文献   

16.
"文道自然"是贯穿《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五篇的核心观念,也是《文心雕龙》全书"总论"或"指导写作的总原则"的基本意含。《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论,用道家的"自然"概念揭示和论证了儒家文论传统的文质观。从《原道》经《征圣》到《宗经》,"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这一"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又落实和典范地体现于儒家经典之中。通过《宗经》与《正纬》、《辨骚》的联系,"自然之道"发展为"虽取镕经旨,亦自铸伟辞"这一既"宗经"又"随时"、"适会"而"变"的文学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刘勰论练字     
刘勰的《文心雕龙》关于修辞的论述,主要见于《声律》、《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等篇。《文心雕龙》并不是专讲修辞的书,以上几个方面虽然远远不如现代修辞学书中所讲的修辞格那样完备,但在当时能够从这些方面具体地论述修辞的技巧,这在修辞学史上毕竟是一件具有开创  相似文献   

18.
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春秋正辞》是他今文经学的代表作,这部书最能表现他的今文经学的取向。书中强调《春秋》是经非史,肯定了《春秋》为圣人经典的性质,在三传中,认为《公羊传》最得《春秋》之意,这就将今文经学的公羊学提升到古文经学的左传学之上。这在清代经学史上就开启了重视今文经学的学术新风。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杨梅 《支部生活》2008,(4):44-45
我国东晋时的大涛人陶渊明曾在其情景交融、流传千古的《桃花园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未曾遭受过战祸和灾荒,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后人借“世外桃园”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一千五百八十多年前,陶渊明看破世态炎凉和官场上的凶残险恶,梦想远离现实,无拘无束、怡然自得地过一种孤云野鹤式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