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尊虎获龙     
夏爱华 《求贤》2011,(10):53-53
燕昭王是战国时期雄才大略的君王.他招贤纳士的风范,名垂青史。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在与齐国的争战中战死,昭王继位时国政是一个烂摊子.尽管他雄心勃勃,想振兴燕国,报父之仇,但国力衰微,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2.
阳生 《唯实》2003,(4):96-9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都城郢地有一个人 ,在晚上给燕国宰相写信 ,因嫌烛光不亮 ,要求拿烛的人举高一点而说了一声“举烛” ,说着也就错写上了“举烛”两个字。燕国宰相接到信 ,作了这样的理解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 ;崇尚光明 ,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们。”于是 ,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非常喜欢 ,国家也因此而治理好了。讲完了这个故事 ,韩非评论说 :“国家虽然得到了治理 ,但这种理解并不是信的原意。”从此 ,“郢书燕说”就成了曲解原意、穿凿附会的代称。晚清小说《冷眼观》(王濬卿著 ,1 90 7…  相似文献   

3.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相似文献   

4.
少年智劝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7,(12):44-44
战国时期,秦国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为此他安排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来一起攻打赵国,但张唐对到燕国任相却连连推辞。一位少年家臣甘罗对吕不韦说:“臣有办法让他去。”  相似文献   

5.
陈鲁民 《新长征》2006,(4):64-64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这也是讲的政绩。  相似文献   

6.
战国后期,燕国被齐国所败,燕王哙被杀,导致国中大乱,国力渐弱。燕昭王继位后,一心想报国仇,却又苦于找不到贤才。于是,他向郭隗先生请教求贤的方法。郭隗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位国君,想用1000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可3年过去,还是没有买到。有个仆从主动请缨去买马,花了3个月,找到一匹死了的千里马。仆从用500两黄金,买下了这匹死马。国君闻听后大怒:“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何用?”仆从说:“死马尚且要500两黄金,何况活马呢?”果然,一年内招来了3匹千里马。郭隗接着说:“大王若要求贤,就先从我开始吧。”燕昭王大喜,为郭隗修建房舍,拜他为师,并在易山筑了一座“黄金台”,里面堆满了金子,专门用来招纳各方贤才。没有多久,许多有才能的人便纷纷来到燕国。28年间,在众多贤才的辅佐下,燕国由弱变强,于是,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一举灭了齐国。  相似文献   

7.
政绩,即政府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这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此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留下的这番话,就是讲的政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也是讲的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此语还是讲的政绩。相比较起来,窃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似更值得借鉴,也更能给我们以启发。“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  相似文献   

8.
洒下一片深情──记全国人大代表、省儿童医院院长董秦军本刊记者潘满庆,郭玉奇1994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议上,当山西省儿童医院院长董秦军谈到地方病对患者特别是儿童的危害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董秦军是199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在代表...  相似文献   

9.
试题:“毛遂自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但“毛遂自刎”的故事却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据史料载:由于毛遂促成了楚国与赵国“合纵抗秦”的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从而赢得了赵相平原君的赏识。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认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并非带兵打仗的“将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自刎”身亡。请根据这段历史典故,结合领导工作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参考答案:本题的主旨是从反面案…  相似文献   

10.
贤士谏主     
张光茫 《求贤》2011,(3):54-54
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为帮助赵国解除秦军的包围,假借魏王的旨意,调动魏国十万大军,与赵国里应外合,打败了秦军。赵国国工对信陵君的壮举万分感谢.决定将赵国五座城池封赏给信陵君,信陵君听后面露骄矜,感觉受之无愧。  相似文献   

11.
刘玉成 《求是》2012,(10):62
邯郸学步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一个燕国人向赵国的邯郸人学习走路,由于失掉了主体性,不仅邯郸人的步法没学会,原来的步法也丢得一干二净。今天看来,这位懂得尊重与学习的燕国人最大的失误,是在邯郸人的步法面前,  相似文献   

12.
汉昭帝说:分明有人陷害霍光!汉昭帝即位以后,霍光、金曰碑、上官桀共理朝政,其中上官桀极有野心。他先把6岁的孙女嫁给14岁的昭帝,又私下勾结燕王刘旦,阴谋杀死霍光,再废去汉昭帝,让燕王旦做皇帝,自己独揽大权。一次,霍光出去检阅羽林军,同时把一个校尉调进自己府里。上官桀以为有机可乘,便假冒燕王刘旦的名义上书昭帝:“耀武扬威,跟皇帝一样的排场;私调校尉,显然要阴谋叛乱。我愿意马上进京,保卫陛下,以防不测。”霍光闻讯,第  相似文献   

13.
正在聊曹操之前,我们先再往前几百年,聊下信陵君。声势浩大的长平之战后,秦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城。在邯郸"旦暮且下"的危局下,和赵国平原君有连襟关系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平原君里应外合,一举赶走了秦军,邯郸解围。"有德于人,愿忘之也。"赵孝成王对信陵君的感激无以言表,平原君赵胜和赵孝成王亲自到边界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一上金门岛.部署骚扰我沿海地区 1952年1月,蒋介石题写“毋忘在莒”4个字,让人刻在金门太武山的悬崖上。“毋忘在莒”出自战国后期的一个典故。当时,燕国联合秦、楚、赵、魏、韩共同攻打齐国。燕、赵、秦等6国之兵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齐国的国都临淄,齐王被迫退至莒(今山东莒县)。但齐国以莒为反攻基地,经过5年的生聚和努力,终于打败燕国,收复  相似文献   

15.
方亚光 《唯实》2018,(6):85-88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春的淝水展开决战。晋兵以八万之众击败了号称"百万"的秦军,取得了淝水大捷。这次战役不仅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流传于世,而且以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件而彪炳史册。在这次决战中,东晋方面以宰相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领导、指挥了这次战役,而且还直接参加了决战。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7,(2)
<正>案例小故事:王先生和妻子外出旅游时,将旅途中拍摄的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旅行结束后,王先生和妻子返程回家后发现家中被盗,当即报了警。警方认为,王先生家中门窗完好,不像是陌生人作案。王先生给儿子小杰打电话询问情况,小杰想起前几天曾将家门钥匙落在父亲的朋友秦军车上。原来,秦军注意到小杰遗落的钥匙,想起王先生在朋友圈发的旅游照片,而小杰晚上通常住在自家的理发店,王先生家中没人,遂动了歪  相似文献   

17.
人才建设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要看一个“用”字。古人用人有“察实、举要、破格和去私”之说。所谓察实,是指考察。战国时期赵王起用赵括与秦军交战,宰相蔺相如和赵括之母劝赵王不用赵括,而赵王不听,结果秦军一仗毁掉赵军四十万。赵括从小学兵法自以为天下莫能当,其实不过是纸上谈兵之徒。赵王的教训在于不察实。举要,即讲辩证法,抓主流。古代子恩向卫侯举荐苟子,  相似文献   

18.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村附近的大葆台汉墓博物馆已经修建完毕,即将接待国内、外观众了。文物部门将一九七四年发掘的汉代大型木椁墓——燕王刘旦之墓修葺复原,冠以钢筋水泥顶棚,以供游人观看;又在墓旁建筑了一座展览室,把大葆台汉墓的出土文物陈列其中(还拟陈列北京地区其它汉代出土文物)。  相似文献   

19.
门学文 《前线》2013,(10):91-91
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国君。史载,昭王姓姬,燕王哙之子,蓟丘人。战国时蓟丘在今石景山地区,所以昭王堪称石景山地区最早的历史名人。  相似文献   

20.
朱棣与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初封燕王,夺位后又迁都北京,他的许多文治武功,都与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建立明朝,并派右丞相徐达率师攻占元大都,改大都为北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