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法律中的“重刑轻民”特点在历代法典的制订和司法实践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而其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之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古代中国法律中的这一特征,源于古代“刑起于兵”的传统,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有关,同时又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着力扶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广大乡村,存在很多传统的善良的民俗,它们坚韧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约束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法律资源。因此,将民俗习惯引入司法裁判过程有着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郑建 《前线》2015,(4):112-117
司法公正是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的灵魂和核心。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将公正认定为司法的基本价值之一,对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解,强调暴虐速亡,多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深刻阐释公正这一司法理念的现实意义,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领域推崇一种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4.
工智能包含强、弱人工智能,两者均被应用在事实认定、法律查找和法律推理环节。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表现在前者是识别技术上不够精准,在后者是数据样本量不够、语言理解和价值判断能力不足以及推理模型的不可校验。另一方面是法理障碍,体现在对司法中立性、权威性和终局性的影响。技术障碍可从强弱人工智能两方面针对性攻克,但法理障碍决定了人工智能只是提供裁判思路的检测裁判结果的工具,而不能作为司法裁判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基层法院所处的特殊司法环境并未完全经过法治渗透,这一因素导致基层法官裁判案件单一基于法条主义分析进路,经常遭遇非理性现实争议的质疑与碰撞。为避免单纯依靠严格规则之治步入误区,获得具有解释结论唯一性与价值取向一致性的裁判结果,法官通常采用后果实用主义的逆向裁判思维方式。逆向裁判思维在法律后果预测、裁判结论倒推、行为范式评价、思维程式固定中完成。逆向裁判思维可有效衡平社会预期与公众对案件裁判的公正感,保障法律有效实施,促进社会公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伦理道德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样也渗透在法律制度中。儒法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法的特点,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从中国古代诉讼制程序的角度看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传统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公正司法是法治建设的着力点。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10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极少数冤假错案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司法公信力近年来,我国的司法抵抗力明显弱化,基于社会人情、权力干扰等负面的影响及压力,具体案件有时未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司法的天平剧烈震荡。在极个别前后颠覆的案件中,"司法公平"在公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对于司法公正通常从三方面理解,即程序公平、实体公正和制度正义,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来看,司法不可能完全做到实体公正,只能通过正当法律程序无限接近于实体公正。实现司法公正,除了分析我国古代情理法元素外,还结合我国现有的司法现状。从司法监督、司法人才保障及培养正当法律程序理念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王莹 《学习月刊》2009,(9):15-17
面对当代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发展中有所超越.无论是司法大众化还是民生司法.都强调以人为本.在司法实践中认真考虑民意.体现了中国法律在解决现实问题上的独特的“政治智慧”。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极端的民众司法可能严重冲击改革开放30年建立起来的极其脆弱的法治传统.极易导致极端的“民粹主义”.影响甚至误导中国法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广日 《党建文汇》2002,(4):38-38
在中国足坛丑陋的黑哨现象曝光后,随着黑幕越揭越大,问题暴露越来越严重,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个话题:由于我国《刑法》上存在的盲点,裁判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所以对拿赃款和吹黑哨的足球裁判无法对应现有的司法条文给予定罪。难道黑哨真能钻法律的空子吗?难道黑哨真能逍遥法外吗?  相似文献   

11.
成文法具有天然的滞后性,法律文字有时不能涵括被寻求的个案规范,其本质上决定了司法裁判必须是有创意的活动,并积极参与逐步自我实现的法秩序之发展及续造。乡土基层法院司法环境相较于城市环境更为特殊,基层法官凭以涵摄个案的规范部分并非法定规则本身,而是由基层法官依据法定规则,考量个案的情况而形成的规范。在形成及发展个案规范时,基层法官必须接受法律所确定的目的、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法律的体系及其思考模式的拘束,逾越抑或扩张法律规定条款概念的界限、范围,应明示准备应用超越法律的,寻求个案规范的方法,并标示具体个案价值判断的心证进路。通常情况下,法律续造在法律前见积累、法律条款识别、法益预拟衡量、裁判续造规则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李亚东 《理论学刊》2023,(6):125-132
作为实践理性的典型,常理在司法裁判中发挥着重要的方法论作用,分别作为法律解释依据、事实推理前提以及说理论证资源而存在,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应用图景。由于常理自身在裁判效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以及常理面临复杂的个案具体化任务等原因,导致法官在运用常理进行解释、推理、说理的过程中,就容易陷入“单独适用”“用而不释”“释而不清”等常理裁判的误区。为了实现常理裁判的规范应用,应当坚持常理认定的场景化原则,不宜将其视为法源,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常理在推理结构中的依附性,围绕法条和事实释放常理的裁判价值,尤其是要明确常理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边界,为法官拒绝常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应该说“司法公正”成为热点是一件好事,大家都来关注司法、监督司法,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进步的体现,是现代法治文明的表现,也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强大动力。一、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司法公正,就是司法机关通过法律程序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正确地适用法律,体现程序公正和裁判结果公正,维护正义。对刑事案件,应当做到罪刑法定,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对于一切…  相似文献   

14.
提高司法的效率意识就是强调诉讼的及时终结性。司法公正是对司法裁判的基本要求。司法效率则是对公正的实现过程的一种要求。公正的意义在于实现法律对社会关系调整的预期目标。司法效率是指司法审判活动的成本和产出关系,即以较少的时间和费用,获得较高的办案质量和  相似文献   

15.
裁判规则是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根据法律原则或者法律规则所创制的作出案件裁判结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依据,是法律原则或者法律规则的具体化、清晰化形态。构建裁判规则的必要性主要在于:法律规则存在模糊文义;存在法律漏洞。构建裁判规则的基本方法是法律解释。广义的法律解释主要包括:对法律规则模糊文义的法律解释;法律漏洞补充。法律推理通常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法律推理、实质法律推理、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法律推理。裁判规则模糊文义的适用需要运用形式和实质相结合的法律推理。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金字招牌,凝聚着民众对法律的认可、尊重和遵守,体现着法律的威严、神圣和公正,彰显着法治中国的魅力、担当和气魄。针对目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挖掘其深层次原因,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以期对推进和打造法治中国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7.
一、法律与经济发展“中国之谜”中的“司法之谜”法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法学界与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西方著述认为中国是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干预盛行和司法不独立情况下,呈现出改革开放30年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西方学界所称的法律与经济发展的“中国之谜”.因此,在当下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司法能动主义支配下的司法改革背景中研究本文论题,并据此进一步揭示法律与经济发展的“中国之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事裁判文书公开制度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和司法民主的必要措施。目前,我国民事裁判文书公开方式主要依托于裁判文书公开网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多层次、全方面的公开体系。但是,公开的方式过于单一、时效性较低、文书内容可读性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应当采取措施完善民事裁判文书公开制度,采用纸质公开与网上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公开、强化民事裁判文书的说理性、平衡知情权同个人隐私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效的实现阳光司法。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绍云 《理论学刊》2003,(6):129-132
在战国末期学术融合尤其是儒法融合的影响下 ,儒家伦理思想于秦汉之际历经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变化。新的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由于社会道德受到特别的强调 ,其约束性逐渐超越舆论的层面而走向了法律化 ,这造成了传统法律在审美意识、制度建设、司法实践等方面伦理道德化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鲁春霞 《前线》2014,(2):65-66,12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及法治政府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行政执法随意性较大、司法公信力不足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治信仰薄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法治信仰的内涵及实践意义,探寻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路径,以保障和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