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峡两岸交往逐渐频繁,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来说,总想知道台湾学术界的情况,以便于交流。虽然我于1982年参加美国学术联合会在夏威夷大学召开的国际朱煮学术研讨会期间,结识了台湾老一辈学者罗光、高明以及同辈和年轻学者多人,后来在许多国际会议上与台湾学者多有交往,但会议来去匆匆,虽有所了解,亦仅及皮毛。由于大陆对现代新儒家介绍较多,原以为台湾学术界信奉或赞同现代新儒家较多。这次辅仁大学主办“两岸学术会议——中国哲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发展”,有机会较广泛地与台湾文化界接触,对其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情况较前知…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翻译引进了一批海外当代中国史的研究译著。这些译著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当代中国的综合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及中国领导人研究等方方面面,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多元,宏观考察与微观研究并重,注重对地区或人物的个案研究,并且重视比较研究及实地考察,还注意到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海外学者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有颇多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史实叙述及史料解读上的错误,需要国内学者加强借鉴吸收,也要进行批评性对话,并推动国内相关最新成果向海外的推广介绍。  相似文献   

3.
张洪彬 《廉政瞭望》2013,(24):63-63
学者唐小兵在其新作《十字街头的知识人》将其中心关怀指向知识分子问题。作者对“八十年代”叙事的质疑和批评、对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梳理和思考、对当代知识分子个案的观察和探索,都透露出其最为关心的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亦即知识分子如何自我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亢飞 《北京党史》2013,(6):40-42
费正清与柯文的中国史观都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不仅引领了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热潮,也为中国学者研究本国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对二者的史观评价亦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5.
林丽萍 《理论建设》2023,(1):105-112
恩格斯反贫困思想作为现代反贫困事业重要的理论资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本研究中一个亟待展开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重要范畴、贫困之实、贫困之源、贫困之解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挖掘和现实分析,但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某些点进行探讨,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专门对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探究,不仅是全面系统研究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助力,还是推进当代中国反贫困的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双重垮越中,这种特殊国情给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论者都提供了相应的话语空间.在社会理论领域,学者们亦发表了各自对中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看法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现实发展问题的思考与争论.文章介绍了中国学界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评论与看法,并探讨这些学者们的认识与看法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交关系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中心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或外交界人士对此多有论述。本文作者选取的视角较为奇特,他从强国的角度来看中国外交关系,对国内学者的研究工作不无启发,这亦即我们刊发这篇文章的原因。作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对某些问题的论述尚算客观,如把中美分歧看作是由双方利益及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引起的等等,但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价值理念与我们相去甚远,某些观点与结论是我们所不能认同的。但在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个星球上的其他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外交关系的,这是我们刊发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中国季刊》是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份专门讨论中国问题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中国问题研究界颇具影响。本文是《中国季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专辑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8.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图书馆(以下简称"南洋院图书馆")是全球馆藏东南亚研究资料最为丰富的机构之一,亦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图书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46年成立的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作为联结中国早期"南洋研究"与当代"东南亚研究"的重要载体,南洋院图书馆的历史变迁折射出中国人对东南亚认知和关注点的演变。时至今日,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机构遍地开花,但基础研究仍很薄弱。梳理和挖掘南洋院馆藏资料,既有助于厘清中国东南亚研究的发展脉络,亦有利于反思中国的东南亚历史研究尤其是当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学术探索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诠释,强调了社会性素质构建的重要作用。受转型社会、网络社会、世俗社会等因素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社会性素质表达在价值考量、主体认知、知行联动等方面存在偏差,这些特征已突显为青年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客观反映。因此,基于交往学习、主体教育、人本管理、社会实践等路径调适青年的社会性素质是和谐社会对青年群体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日渐凸显,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认同、社会民众的民主观念、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社会阶层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不平等与社会抗议等,成为近年来国外学者集中关注的议题。科学梳理、深刻剖析乃至理性回应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木一 《前线》2013,(4):90-90
2011年5月,由当代最具国际声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撰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国内外媒体、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们就此举行了多次座谈研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诚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的那样,无可辩驳的是人学的理论、正确的理论。但对当今中国而言,信仰马克思主义,跟着马克思主义前行,更要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尤须结合中国实际,比如回答中国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根由所在等等。深刻论述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巨大的本土价值。有鉴于此,新星出版社邀集11位学者执笔,历时一年多,终于在前不久隆重推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延续版——《为什么马克思在中国能成功》一书。  相似文献   

12.
一个开放、民主、发展的当代中国,正在不拘一格打造精英政治王沪宁、曹建明、夏勇……这些如雷贯耳的学者精英,以清新、务实的形象,纷纷步入中国政坛,展示的不仅仅是学者本人的超群智慧和对中国发展的百倍信心,更体现了执政党治党治国方略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3.
大跃进运动研究是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海外的研究比大陆学者起步早、范围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在西方语境中产生的学术成果,既为学界提供了知识增量,同时由于海外大跃进运动研究深受英语学界当代中国研究范式的影响,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欲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土壤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对中国的文化土壤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学者对中国文化土壤的研究视线基本上都停留在甚至可以说局限在中国儒家身上,思路远远没有打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绝不限于儒家,其他流派的思想文化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中国的墨家思想即是如此。选取消费观作为横截面,着重分析马克思适度消费思想与中国墨家合理消费理念的内在一致性,意在说明中国墨家思想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土壤,而这一文化土壤亦是何其深厚。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长的文化土壤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7):23-23
社会管理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人多事杂,要将其管理好着实不易。为此,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是必要、重要的,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也是最根本的。但在这些办法实施的同时,多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措施作为辅助,也不失为一个好思路、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浅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江英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名字与当代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青年学者温乐群,在多年来学习研究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的基础上,吸取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撰写《邓小平与当代中国》一书,最近已由福建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7.
人的素质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为民 《求实》2000,(9):17-20
随着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的素质问题也就越来越突现。所以 ,近年来人的素质问题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现将此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述评。一、关于素质的定义及其内容开始 ,“素质”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把素质定义为“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 ,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老版的《辞海》及其他众多的心理学书和辞典中都持与此相类似的看法。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 ,上述这些关于素质的定义带有很明显的片面性 ,其内涵不能反映当今社会和人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18.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多角度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内涵,研究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的一系列片面性,还指出了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路径.但研究还有待于深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西方的中国学家已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极左思潮与中国的发展问题,这一类专著不断问世。《极左思潮与中国:1958—1981》一书是这些研究成果中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与中国学者的同类研究相比,本书有其独到之处。首先,在研究方法上,作者综合应用政治学与历史学的方法,另辟蹊径,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极左思潮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影响,因此,读来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次,从资料占有和利用方面来看,本书作者不仅研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各种原始材料,而且还综合比较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本书的资料翔实,信息量大,通过  相似文献   

20.
李爽 《世纪桥》2014,(7):38-38
信息道德与法律是信息技术合理运用的前提与保障。一个人信息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信息素养优劣。培养和提高每个公民在当代信息社会下所应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够符合当代文明社会的准则,是当代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提升思想道德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