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当人们对腐败“59岁现象”不再陌生,对腐败“39岁现象”还津津乐道,正在寻找对策的时候,现在又冒出了一个腐败“26岁现象”。请看──如今贪污腐败者的年龄正在呈年轻化发展趋势。据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信息表明,近3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查处不满30岁的犯罪嫌疑人19人,占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件总数的176%。这些作案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66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作案的最低数额42万元,最高数额达7100万元。A “26岁现象”的特征比之临退休前大捞一把、搭最后一班车的“59岁现象”,比之处于仕途门槛边上急于“上…  相似文献   

2.
夏昕 《新湘评论》2004,(5):36-38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  相似文献   

3.
从近些年查处的一些官员腐败案件看,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是“三九”现象,即59岁现象、49岁现象和39岁现象的合称。在这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55—59岁、45—49岁、35—39岁均成为“主力军”。“三九”现象意味着从35—59岁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官员腐败的危险期,换一句话说,只要当官,如不注意就有发生腐败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发生,都与个人进退去留的重大转折有关。59岁是退休在即;49岁已近“黄昏”,“要捞要贪就得抓紧”;39岁是仕途上的一大坎,迈过去今后就可能像模像样地当官,迈不过去便可能失去大好机会。二是“阴阳人”现象,即被查处的腐败官员中,有不少曾是人们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08,(8):54-54
辛华在6月20日的《天津老年时报》上撰文指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6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轻度腐败或者小规模腐败在亚太地区的蔓延,导致贫困人口多达数百万。”这一报告,详细阐述了亚太地区普遍存在的“轻度”腐败。事实上,在谈论腐败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大鱼”,也就是那些大的腐败分子。但是,一些颇不引人注意但是危害力却相当强的“轻度”腐败问题,比如有一些医生从穷人和怀孕妇女手里拿“红包”。这些都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底层人的痛苦。“在法庭上审判那些有权力而富有的人可以成为报纸头条,但穷人却可以从消除‘轻度腐败’的努力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相似文献   

5.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步步深入,一个个贪官相继浮出水面,人们在众多的腐败案件中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夫妻联手作案比例很高,在许多贪官的后面,都有一个推波助澜的“贪内助”。在谈论领导干部腐败,特别是“全家腐”时,很自然地将话题对准“贪内助”这个角色上。人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谴责这些“贪内助”贪得无厌,枕边吹歪风,利用丈夫的权力影响谋取不义之财,从而害了丈夫,害了整个家庭。究竟是当官的丈夫是“全家腐”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些被称为“贪内助”的女人们才是导致“全家腐”的祸水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透视最近一…  相似文献   

6.
翻阅《现代汉语词典》,“腐败掮客”这个词是不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腐败掮客”已从一个新词语蔓延成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无论我们将这群活跃在腐败中的“中间人”称做“腐败掮客”,还是叫做“腐败托儿”,抑或“官场媒婆”、“腐败二传手”什么的,他们存在的事实是不争的,而其危害更是不可小觑。套用一句名言:“每个腐败分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甚至多个腐败掮客”,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当我们试着给这群“腐败掮客”画幅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惊人的令人恶心的丑恶嘴脸。画脸:浙江四大“腐败名掮”的丑恶表演说起“腐败掮客”,最为…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04,(2):40-41
潮自在2003年12月28日的《南方日报》上撰文指出:全国的职务犯罪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一种坏的事情一旦成为“类”的现象,呈现出某种趋势,往往意味着事情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因此,当贪官年轻化呈现趋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理论上看,“35岁现象”或“26岁现象”不大好理解。在“59岁现象”里,那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杂志不久前发表文章,分析当前腐败现象的一个特点:“腐败为什么难治,因为腐败已经上了轨道了”,“它仿佛是一个特殊的加工厂,有自己的生产线、关系网、管理机制,在源源不断地运进各种政(治)经(济)资源后,加工组合,流水线作业,获利后各股东间的利益分配也皆大欢喜”①。作者见解精辟,读后令人叹服。而媒体新近披露的数起公车私用事件,则更是让人们直观地见识了“腐败车轮”在“腐败轨道”上勇往直前、畅行无阻的壮观景象── “五一”节前,河北石家庄某县城建局的一名司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他特别害怕局长剥夺他…  相似文献   

9.
职务犯罪“长江后浪推前浪”几乎在出现“59岁现象”的同时,也产生了“49岁现象”。少数身居要职的中年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事业有成、如日中天之时走向腐败堕落。如广西贵港市原副市长李乘龙、海南东方市原市委书记戚火贵因捞取不义之财,都在46岁时案发。像李、戚这样年龄在40多岁的贪官在近年所查案件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湖北省检察机关在2000年上半年所我们对“49岁现象”如同对“59岁现象”一样,并不陌生。然而,当职务犯罪发展到“39岁现象”时,人们已感不安。近几年,不少地方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30岁到40岁之间的涉嫌犯罪人员…  相似文献   

10.
在近年来查处的大要案中,交通腐败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交通厅长纷纷落马已成为经济领域犯罪的一个奇特现象。交通厅为何盛产腐败?国家交通建设资金焉能成为某些贪官的聚宝盆和摇钱树?震惊之余,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发表此文,旨在深入思考,加强监督,通过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解决交通建设体制上的缺陷,弥补这个体制上的疏漏,“对症下药”,革弊布新,彻底堵住交通腐败黑洞。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3,(15):70-71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48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绝大多数是5年到15年之间。”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令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17):77-78
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的警钟长鸣之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幢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会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13.
佚名 《廉政瞭望》2006,(12):52-53
《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多数人把它作为降妖除恶的轻松闹剧,也有人把它作为专心修炼的经典,却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一篇反腐败的力作。但是,如果你把唐僧肉作为巨大的诱惑看待,围绕夺取唐僧肉就是方方面面的腐败了。而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实际上是一个正当权利的护法团队,是他们在与这些谋取不正当权利的“腐败行为”作你死我活的斗争。正因为如此,《西游记》就描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腐败”现象,用“腐败终究要遗臭万年”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腐败必究”的客观规律。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游记》是如何描述“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仙界“灯下黑…  相似文献   

14.
读了李雪勤同志的《反腐败斗争几个问题的思考》(载于《内部文稿》1998年第13期,以下简称《思考》)一文,颇有不同看法,愿以此文请教于李雪勤同志。一、关于腐败概念的界定《思考》认为,腐败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腐败,一类是指“权力无为”,另一类是指“权力滥用”,而人们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腐败的,主要是指滥用权力谋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王双进向媒体介绍.当前职务犯罪的一个新趋势,是贪官的层次向高学历、年轻化发展。广东、山东以及辽宁等地检察机关在办案中也发现:职务犯罪高学历、低龄化现象已日趋明显,由以前的“59岁现象”到现在的“39岁现象”、“35岁现象”,甚至“26岁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6.
说“腐败”     
说“腐败”王愚近年,"腐败"这个字眼在党的文件、报刊、新闻中出现得多了起来。最近一个时期,更提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当然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也是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不过,也得承认,"腐败"的形成,确非一朝一夕的事。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腐败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宁县巩吕初中是一所学生不足400名、教职员工仅26人的小型学校,但这个学校自1997年以来,先后受到省、地、县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有7名师生的事迹被《甘肃日报》、《教师报》、《甘肃工人报》、《甘肃经济日报》、《法制导报》、《陇东报》、《道德生活》等上百家报刊杂志报道,有十多名师生的四百七十多篇作品在省内外各种报刊上刊登,有数人的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和局部性的大奖,还有两名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如今留学美国,攻读博士后。这所学校被人们称之为地地道道的“新闻学校”。那么,这所“新闻学校”是怎么来的呢?四百双手托…  相似文献   

18.
何谓“氛围”?《辞海》说:“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它是群体成员一定生活方式的凝聚,是一定文化风俗习惯的积淀,是群体成员对群体心理的认同,是社会流行的一种普遍风气,是群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及惯例。在腐败泛滥的社会里,也存在着一种“氛围”,那就是“腐败氛围”,即“腐败文化”。掌握权力的官员一走进这个“氛围”,只要稍不注意,就会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腐败起来。善于写忏悔书的原广东省揭阳市委常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这样说:“是我自己走着,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亲人们把我护着,社会上亲近的人把我哄着,使我朝这腐化堕落之路一直走着,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了不可挽救的万丈深渊!”谁在“推”?谁在“护”?谁在“哄”?腐败官员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个“谁”究竟是“谁”,明明白  相似文献   

19.
腐败,作为社会的一大丑恶现象,人们早已深恶痛绝。为此,党和政府下定决心严惩罪大恶极的腐败分子,陈希同、王宝森、徐炳松、于飞、姜殿武、孟庆平、褚时健等一批身居要职、权倾一时的贪污腐败分子相继落马。查处大案要案,公开曝光严重侵害党和国家利益的大蛀虫,对于震慑犯罪,维护国家利益,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时下一个带有非常普遍性的“小腐败”现象,也正在严重侵蚀着我们党健康的肌体,由于“小腐败”现象有其一定的隐蔽性,若严重深究,顶多违背了党的纪律,却够不上犯法,加之面广量大,在许多场…  相似文献   

20.
当前,官员腐败现象可谓五花八门。在这些腐败中,还有一种新的腐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还在蔓延,这就是“文凭腐败”。“年龄越报越小,工龄越报越早,学历越报越高”的极不正常现象再次向政坛敲响了警钟。虚假的文凭不但害了干部自己,也危害了一方百姓,危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干部的文凭即使是真的,但里面的含水量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文凭腐败”,已逼近政坛。“攻硕”“攻博”——官场“另类风景”近年来,从政的干部们有不少突然变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戴起了“硕士”、“博士”的桂冠;还有一些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