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2016,(2)
近年来,中国倡导更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提升本国的制度性话语权。这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打破西方话语霸权,追求多元政治话语的重要尝试。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话语权拓展到多元主体发声的突破,既体现了全球治理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展示了中国依据本国现有条件而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维护和改革的信心与决心。本文将从经济与文化的维度,分析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参与全球治理的作用和价值,探讨中国倡导的提升制度性话语权诉求对国际机制发展的影响,尝试建构性解读中国在国际化格局演进中推进全球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治”与“乱”的对比突出了“西方之乱”的制度根源与“中国之治”的价值意蕴。“中国之治”的鲜明特征源自其制度体系的显著优势,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实现了治理效能,以全新的政治理念、发展道路、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彰显了世界意义。“中国之治”展现了世界政治发展的崭新图景,超越了西方主流的政治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政治文明新样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思想升华为“三个务必”,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刻,对全党同志提出新要求。在“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其内涵与“两个务必”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三个务必”新要求从四个维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理论创新、价值旨归、现实诉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历史维度:明晰历史使命,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形势。理论维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价值维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理念,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提供了执政的价值遵循。现实维度: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准确认识并正确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三个务必”各成体系又相互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4,(9)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在中共文献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是首次。科学把握这一论断,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中共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变化;从中国共产党转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重要标志;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维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国家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中国改革历程的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演进逻辑看,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理论维度上,开创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将系统工程由工程系统工程拓展为社会系统工程,并纳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实践维度上,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钱学森社会系统工程思想时代价值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6.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治理理念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促使着财政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回溯我国财政治理理念的嬗变过程并归结其内在逻辑,可以发现,现代财政治理的价值意蕴主要涉及导向性与服务性、多元性与民主性、法治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公平性以及联动性与开放性等五个维度。由此,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的行动路径包括:与时俱进地推进财政治理现代化;发展财政治理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稳步推进财政治理的法治化建设;构建科学公平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联动”“开放包容”,努力展现“大国财政”的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在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中,政府机构改革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通过建构合适的行政改革生态系统模型,可以看出我国行政府构改革具有一定的演进逻辑。其改革目标遵循着从权力调整到职能转变再到职能体系建构的更替逻辑,其改革方式遵循着从任务性调整到结构性改造再到现代性整合的转换逻辑,其改革动力遵循着从政治驱动到经济驱动再到综合驱动的演进逻辑。鉴往知来,新时代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应坚持人民满意和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坚持人民中心和责任公平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整合性改革方式。  相似文献   

8.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制度治党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举措,对此,我们可以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等方面进行认识逻辑上的深入探析。从认识逻辑看,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举措,在谁来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完善什么样的制度规范体系的问题上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完善制度规范体系的价值遵循和经验总结的问题上实现了价值原则与历史经验的辩证统一,在制度规范体系如何在执行中完善的问题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数字乡村建设的目的是破除乡村公共服务制度隔离型碎片化、资源匮乏型碎片化和府际竞争型碎片化等历史积弊,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浙江“浙里兴村共富”场景化应用创设出一种以整体性治理理念为核心的“整体智治”范式,通过服务项目内容的整体统揽、组织体系架构的整体互联、平台数据资源的整体贯通,推动了乡村公共服务从碎片化供给走向整体化供给。从逻辑上看,“整体智治”在时空维度、纵向维度、横向维度融合了整体性治理理念,完成了场域延伸、权威展演与组织重塑,是乡村公共服务模式的变革性重塑。从本质上看,“整体智治”是整体性理念与数字技术双重加持下形成的“注意力竞争”,也是在变革型组织推动下形成的以“集成与共享”为核心的数字治理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党员干部之友》2024,(2):44-45
<正>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要素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现象愈演愈烈,全球经济治理权威与效能降低,世界经济存在失速和进一步碎片化的风险。在大国博弈、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屡次承压甚至中断,美欧等西方国家力推关键领域产业链供应链非正常重构,导致全球或将分裂成多个平行贸易科技圈层,将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1.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极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新命题,亟待学界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并用以指导实践。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体系现代化。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融合“结构―主体”二元视角,主张从不同层次的结构要素出发考察社会结构,这为我们理解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构建提供重要启发。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包括横向的系统结构和纵向的层次结构及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整个体系中,“人”是核心要素。结合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涵,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要遵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重维度,朝着“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2.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极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新命题,亟待学界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并用以指导实践。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体系现代化。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融合“结构―主体”二元视角,主张从不同层次的结构要素出发考察社会结构,这为我们理解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构建提供重要启发。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包括横向的系统结构和纵向的层次结构及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整个体系中,“人”是核心要素。结合社会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涵,市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要遵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三重维度,朝着“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发展,为探索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作出的顶层设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价值基础,积极推动国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但同时也面临着逆全球化的冲击和文明冲突的难题,在现有国际发展秩序下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未来世界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在合作的基础上突出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共同价值认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增强国际制度保障,在国际和平发展大环境中,积极搭建优质传播平台,优化国际传播手段,确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发展格局下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理论建设》2022,(2):18-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全球视野下,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民族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理念贡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为全人类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发展贡献;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制度贡献。中国治理的理念贡献、发展贡献和制度贡献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作出的重大时代贡献,将不断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完善执政方式和推动制度革新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制度自信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时代维度;以实现中国梦为实践维度;以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为价值维度。统筹新时代制度自信的时代维度、实践维度和价值维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健康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韩冰 《当代党员》2024,(2):49-51
<正>准确认识和研判外部风险挑战,有利于系统统筹“两个大局”,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展望2024年,世界局势在纵深演进中将迎来一系列新变数、新变化。国际政坛在这个“超级选举年”将涌现一大批新面孔,地区安全将面临不少新挑战,世界经济很可能继续开“逆风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须警惕被“武器化”,气候变化对各国公共卫生的威胁不容小觑。本文从政治、安全、经济、科技、生态五个维度,梳理2024年世界面临的重要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是大势所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逆风和回头浪,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针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明确提出并全面阐释了"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要在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和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我国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打造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与欧洲提出的“全球治理”,是当今世界两个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全球性话语体系.“和谐世界”讲求“和而不同”,在承认并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平等对话、相互协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而“全球治理”则要求以人权为武器来解决全球及有关国家的国内问题,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两大话语体系虽然有本质的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二者应当取长补短、求同化异、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当前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资本肆意投机和无序流动的必然结果。它集中反映了主导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金融危机为全球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但也使各国认识到,着力构建一个合意的全球治理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破除了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神话,对跨国金融活动开展全球治理的共识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构建一个合意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治理融合已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技术并非简单植入治理场景并必然产生治理绩效,其赋能、赋权效应存在不确定性。技术运用的适配性是技术能否从工具转换成范式,变革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技术适配张力和各种适配性偏差,是导致“技术反治理”现象的主因。从“工具—体系—行动”维度,通过适配性视角考察技术与治理互融互促的结构性、本源性逻辑,基层数字化改革应依赖技术嵌入、结构吸纳与社会协同的并进,达成“技术—价值—结构—生态”的多向度适配,实现系统性治理形态升级。技术与治理形成价值层、结构层、生态层互适融合,从治理工具、治理体系、治理行动全面驱动数字化变革。技术治理最终应走向系统性、适配化的整体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