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特别是法哲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法哲学的好望角,是一个既不能回避又十分棘手的问题。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道德法律化又是大家争议的焦点,道德应否法律化?道德能否法律化?道德法律化的优势何在?应遵循一个什么样的合理限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一、道德法律化的含义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社会习惯。它们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通过解决和预防冲突的方式在一个社会内部形成秩序,提高效率。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和道德之…  相似文献   

2.
法哲学探析     
林瑞英  张娜 《探索》2005,1(6):171-173
有什么样的法哲学观,人们对法律现象及其本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解释。法哲学是法的形而上学,法哲学家通过哲学思维,从人与法的关系的角度来透视法律现象,分析人的活动对于法或法律运作的影响,以及法或法律对于人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视角与研究——从《法律与道德》看法学研究进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淑娟 《世纪桥》2008,(4):51-53
历史的视角、分析的视角和哲学的视角是19世纪研究法律与道德之关系的三种方式,也是庞德考察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三种视角。历史的视角就是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放之于历史的空间内考察,使之在法学思想史的背景下成为宏大的故事;分析的视角就是分析不同法学派别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观点,寻求法律与道德的应然关系;哲学的视角就是在历史的视角和分析的视角的基础上,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探究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理性范式。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内容本身是多重因素的结果,这种研究模式决定了法学研究过程中所要采取的视角应该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问题 ,此次借江泽民同志在去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即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 ,使这一问题再次在新的聚焦灯下重新亮相。认真领会这一重要治国方略中的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实质 ,清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梳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在古今中外的法学和伦理学领域一直是一个争论的中心问题。在中国 ,儒法之争主要集中在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看法上。儒法两家都以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5.
用"法律拜物教批判"定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重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把握其思想特质、领会其当代价值的必要前提。法律拜物教批判,不是要批判、否定、消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而是主张对法律规范的社会效应保持必要的质疑,矫正现代社会过于强调甚至盲目推崇法律的观念,重新思考人类社会良善运行的总体进路。它有助于我们有深度、有远见地思考法治建设实践中遭遇的重大问题,能够为推进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些微启示。  相似文献   

6.
《商谈、法律和社会公正——哈贝马斯法哲学研究》着重从商谈论的视角论述了哈贝马斯的法哲学思想。该书强调哈贝马斯的法律为包容性法律;把哈贝马斯的法哲学构建为完整的体系;指认出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维范式的弊端等。  相似文献   

7.
法律伦理学及其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斌龙 《唯实》2003,(4):35-37
法律伦理学以哲学伦理学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的伦理基础与道德支持的普遍性规律。这一学科定位规定着法律的伦理基础 ,法律的道德支持 ,法律发展与人格转型三个层面的基本任务 ,规定着法律与伦理、人性、德性、劳动、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主要问题的研究方向 ,我们研究法律伦理学及其任务 ,是希望在利用中西法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法学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伦理道德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理论上,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道德的嬗变、道德的实现等问题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实践上我们在道德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颁布了多个重要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等.  相似文献   

9.
赵卫东 《理论学刊》2005,(12):38-42
在"科玄论战"时期,由于深受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张君劢在道德与知识关系问题上,表现出反理智主义倾向.但他很快由生命哲学回溯康德,运用康德现象与物自身二分的理论模式,提出"由新理智以达新道德"的命题,主张道德与知识并重并行.虽然张先生曾试图融贯道德与知识,但由于未能超越康德哲学的理论弊端,所以最终也没有打通道德与知识之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张永光 《新视野》2015,(3):23-28
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也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是革命哲学与建设哲学的统一。随着无产阶级实践主题由革命转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人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但仅仅是"形式上无系统"的建设哲学。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然后再由实质上的系统上升为形式上的系统,形成由范畴、命题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中西方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形态——法律道德化、法律对道德的拒斥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再融合,这一过程是法伦理学诞生的思想演变过程。法伦理学既研究法律的正当性问题,又研究法律中的正义问题,还研究新兴领域的法律和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12.
姚士伟 《世纪桥》2010,(7):68-69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要关注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领域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新型国家、社会和个人良性关系的构建,公共治理、意识形态建设等问题,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根本理论特征和品格。  相似文献   

13.
朱晓红 《唯实》2012,(2):78-8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审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法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法哲学观。马克思的法哲学观为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程金生 《求实》2004,4(5):28-31
本文从哲学与大众的关系来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只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而更是一个实践哲学问题。哲学与人具有本质性的关联 ,它产生于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反思。哲学通过提供知识观而与大众相联 ,并因此规定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走向。不同于认识论哲学纯粹的理论性的知识观 ,实践哲学要求知识能够规范世界并改造世界。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它公开确立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在此路向上 ,哲学基本问题围绕人类现实的历史性的解放事业而展开。  相似文献   

15.
人根据实践需要可与宇宙发生无限的关系,而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抽象到最极限的"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这对矛盾关系的结果。恩格斯是从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而国内一些学者是在非元哲学意义上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非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反思上,最后还必须抽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其根据在于:一是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二是哲学史上元哲学的反思始终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三是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体现了所有哲学反思的根本矛盾。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标准的提出;其实践意义,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民法典还未颁布实施之前,无因管理制度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中予以规定.然而,相比较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无因管理制度就会发现,我国针对无因管理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本文从自然法哲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哲学的对比中引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此得出关于无因管理制度中的道德论断.笔者主要从两个角度予以论述:第一,道德的积极引导作用.第二,道德的消极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方法论旨趣,是以哲学变革作为伦理学的方法先导,从而展现伦理世界的根本转变:从"彼岸世界"到"现世世界",从"对现实的伦理观念批判"到"对现实的改变",最终从"道德人间"升到"道德天国"。在此基础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转变为经济与道德"能否相容"以及"何种相容性"的问题。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与资本世界相适应,道德批判成为"伪善"的辩护;其前提是变革资本剥削的道德逻辑为以劳动为中介的相容关系。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的伪善"为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历史无意识",从而揭示一种无产阶级伦理观实现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颠覆与终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融合是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转型的新指向.在“民本法治”、“德法合治”、“权利义务关系”、“和谐诉讼”以及“生态保护”等法的内容构成、运行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恩格斯法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文化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于“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论述中,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作了精辟概括。这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也从治国的高度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与法律本身具有内在的联系。从法律方面来说,法律以道德为精神基础,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法律本身应当合乎道德。它反映社会的道德要求。法律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国家强制属性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德只是补充法律的不足,没有注意到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有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法律或强制性力量的局限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综合的人文条件,其中,道德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   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人们对法律要求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