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感受过春节     
斗转星移,转眼又是一个春节。我出生于建国初期,儿时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在乡下,元旦、国庆之类的节日还不大热闹,惟一隆重的节日便是过春节。当时,我将吃、穿之类的渴望统统寄托于过春节。在吃上,平时大都是些粗蔬粝食,只有春节那一两日才得见腥开荤解一解馋;在穿上,平时虽非破衣烂衫,但多是父亲、兄长“退役”下来,经母亲长裁短接、左缀右补而成的衣服。也只有待到大年初一“一夜分两年”之际的五更天,母亲才肯将所谓的“新衣服”拿出来给我穿,尽管是以旧翻新之物,但穿在身上也觉得神气得不得了。年华匆匆,一晃儿几十…  相似文献   

2.
申国强 《党课》2012,(18):127-127
老爸60岁生日那天,他对全家人说:“人生六十一甲子,然后从头再轮回,如今我巳活过一甲子,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开始一岁的生活了。”全家人本以为老爸是在开玩笑,没想到他却真的过起了“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3.
饥饿印记     
孔德虎 《党的建设》2014,(10):43-43
小时候.家里收入少,人口多,吃穿用度总是捉襟见肘。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印象最深的是饥饿,那种始终吃不饱、没吃好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休息天,妻子从超市买回一块腊肉,让我做着吃。我将腊肉做好后端上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起来,我总觉得吃起来一点不香,没有儿时吃的腊肉香,让我不禁回想起儿时吃的腊肉来。我出生在60年代,那时,正是团场生活物资缺乏的时代。团场平时很少能买到肉,只有逢年过节,连队才会屠宰给每家每户分点肉过节。职工回乡探亲时,大包小  相似文献   

5.
团场过年     
张继 《兵团工运》2020,(1):51-51
春节将至,团场小镇过年的喜气越来越浓。雪花在空中似蝴蝶般飘舞着,仿佛也赶来过年似的。几个孩子在雪中玩耍,"咯咯"的笑声,让我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团场的生活艰苦,平时缺吃少穿,小孩子都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好吃的。每年,腊八刚过,母亲开始忙碌,白天干连队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煤油灯下。  相似文献   

6.
张军霞 《党课》2014,(22):88-89
童年时,我体质不好,个头矮小、瘦弱而且多病。有时候正在院子里玩耍,也会突然额头冒汗,浑身无力。每逢这时,母亲必急急抱起我,赶快喂些红糖水,半晌,我才能慢慢缓过来。上学后,为了防止我突然犯病,尽管那时农村的日子非常拮据,母亲仍是千方百计地省下一点儿钱,买一些糖果放到我的书包最里层,叮嘱我感觉不舒服时,就赶快吃一块糖。  相似文献   

7.
苦难的童年 霍英东原籍广东省番禺县,1923年5月10 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水上人家。祖父霍达潮,曾 拥有大风帆船,来往于港澳之间,从事货运生 意。但当霍英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家境 已相当困难,全靠父亲租船驳运货物维持生 活,入息不多,生活艰辛,他们全家穷得连鞋 都穿不上,无论寒冬酷暑,都是赤脚行走。有 一次过旧历年,他父亲第一次穿双新鞋上街, 在小摊档把鞋脱了,蹲在凳上吃粉,吃完双脚  相似文献   

8.
周一上班,同事到我办公室来,见我电脑桌上摆放着一盆叶色浓绿光泽的绿萝,便忍不住拿起手工刀剪断了两枝,边剪便问道:"唉,你说奇怪吧,现在条件好了,春节穿新衣服的习惯倒没了?是吧!"同事的一番话让我楞了下,仔细想想还真是。我的童年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极度匮乏,啥都需要凭票供应。买粮要粮票,打油要油票.  相似文献   

9.
还债     
学者金雁在东欧作访问研究期间,遇到一个80多岁的波兰老人。她是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全家人都死在集中营。1992年圣诞节,金雁赶去华沙探望这位孤独的老人。老人十分高兴,穿上圣诞节刚买的新衣给她看,请她吃圣诞节的食品。最后,老人搬出一个两尺见方的硬纸箱,里面有一大堆物品:小巧玲珑的圣诞树、老人穿的暖拖鞋、老  相似文献   

10.
乡下亲戚     
自从三十几年前走出大山求学那时起,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一时一刻再没有消停过,以至于把童年在一起玩耍过的亲戚伙伴都淡出了生活圈子。一直到自己的散文集《心灵底片》出版后,竟然想到在第一时间最想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应该是乡下的亲戚。因为书中的一些文字,是我们脚步踩碎、碾平的童年记忆。所以,借春节之际,我把这本书当做新年礼物,送给多年没有走动过的一些乡下亲戚算做  相似文献   

11.
我的孩童时代是在旧社会度过的。那年月,孩子们(尤其是乡下孩子)最大的盼头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穿上件新(或半新)衣裳,才能吃上平常极难吃到的肉和饺子。盼是盼,也有打怵处,就是大年“发纸”(即烧纸钱祭祖,在阴历除夕半夜子时进行)。以后,见了长辈要问好,磕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回音     
《江淮》2010,(8)
<正>我小时候接受的概念就是:我们生活得太幸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时代。那时大人小孩衣服上打补丁十分普遍,一两个星期才能吃一回肉,还要等到父亲回家才  相似文献   

13.
皖南黄山古徽州,在过春节时有着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古徽州的春节,从腊八到除夕的23天时间,均为“忙年”阶段;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半个月时间,则为“过年”阶段。作为春节序曲的腊八节这天,全家人欢聚一堂,喝着热气腾腾、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乡下老家,除夕夜吃年夜饭时,家里会有个奇特的规矩:丰盛的年夜饭上桌后,女人们要先喝一大碗白开水,全家人才能吃饭。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规矩是在33年前的年夜饭桌上,那年我只有7岁。  相似文献   

15.
《新湘评论》2013,(1):33-33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生于长沙清水塘,湖南韶山市人。 毛岸英的童年时代很艰辛。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他从小跟着父母四处奔波,过着“吃百家饭,行万里路”的生活。8岁时,与母亲杨开慧一道被关进牢房。后来,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曾流落过上海街头,当过学徒,拾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民工     
小时候,我非常盼望过年。吃好饭,穿新袄,放鞭炮,观花灯……使我们童年的生活充满无限乐趣和遐思。 一进腊月门,尤其是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我们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渴盼着放年假。或许老师摸透了我们的心理,往往提前一两天就“解放”我们。顿时,我们像冲出笼子的小鸟,飞向属于我们自己的乐园。  相似文献   

17.
多味军营     
1978年,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年,我穿上军装步入军营。30年来,军旅生活在我心中刻下一个又一个永久的记忆,苦辣酸甜,喜怒哀乐,就像无法割舍的"多味瓶"。新兵连的生活是紧张艰苦的,津贴费每个月6元钱,伙食费每天4角8分,每天吃两顿粗粮一顿细粮,最好的改善生活是吃白菜馅的包子和饺子。  相似文献   

18.
正家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三。父亲是汽车连的一名驾驶员,直到1982年退休,身为一级驾驶员的父亲月工资也只有130多元。母亲是家属,多年在汽车连"五七"排只是阶段性的有工作,收入甚少。"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是母亲常说的口头禅。童年记忆中,我们一家六口的吃穿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台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红灯"牌收音机。在小弟未出生前,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只留下30元用于我和姐姐、哥哥娘儿四个的生活费。由于父亲常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相继来临,汇集成推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使任何一个要引领和追赶这个时代潮流的国家、组织和个人,部不得不空前地重视学习。学习、工作、生活,这三者的品质,成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正比关系:只有把学习作为生活方式的人,才能在工作上有好的发展,也才能获得高品质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谢斌 《共产党人》2010,(5):54-54
父母曾在西吉的公易、玉桥、兴隆等地工作了近三十个年头,我自幼跟随在父母身边。那时居住过的村子大都是回族聚居村,因而结识了许多回族小伙伴。在和这些伙伴玩耍中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