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勇 《廉政瞭望》2004,(5):40-43
7年前,四川眉山市“天涯夜总会”老板以招聘餐厅服务员为名,将旺苍县农村姑娘唐胜利骗去。唐胜利因拒做“三陪女”而跳楼逃跑,结果不幸摔成下身截瘫。那一年,她只有23岁。那一跳,惊世骇俗;那一刻,令全国亿万人为之钦佩。今天,当沉寂了7年的唐胜利走进婚姻神圣的殿堂时,她再一次闯进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2.
吕锦梅 《党课》2007,(5):87-89
昆虫世界用“兵”之奇可以说一点儿不逊于人类,其独特的“昆子兵法”甚至让人类都叹为观止。大多数的昆虫在敌人临近时,依靠跳或者飞翔迅速逃离,如苍蝇、蝗虫、跳蚤等。再如蜻蜒成虫依赖于翅膀迅速飞翔,而其水生的幼虫碰到敌人时则采取缩紧肚子从肛门排水的方式使得身体不断向前冲,迅速逃跑:  相似文献   

3.
1950年冬的一天,保靖县黄连乡人民处在一片欢乐之中。一批罪大恶极的匪首就要处决了。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半夜时分,突然“乒”的一声枪响,惊醒了熟睡的人们。“土匪逃跑了!土匪逃跑了!”人们惊恐地呼喊着。“打蛇不死,后患无穷”。宁静的气氛又突然紧张起来。县剿匪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清剿土匪的有关具体事项。指挥部决定:立即组织一切力量,尽快抓获全部漏网匪首。  相似文献   

4.
《党建文汇》2014,(2):26-26
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自己留在国内做官,俗称“裸官”。这些年,裸官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些裸官在国内做官,不乏有人趁机敛财,一有风吹草动,就逃跑出去与家人团聚,即便本人没有逃出,也因为早将配偶、子女及财产转出,可以达到“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的目的。因此,裸官现象对社会和政府公信力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5.
1929年2月10日,红四军到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赣敌刘士毅闻风尾随而来。陈毅、林彪命令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肖克、党代表胡士俭率队阻击,使敌军暂时不敢前进。胡士俭却不幸牺牲。这天,正是旧历除夕,然而大柏地的群众不了解红军.逃跑一空。部队饥寒疲乏,追敌又无法摆脱,大年三十面对冷灶黑房。20多天郁积的烦闷恼怒简直要爆炸。有的怪军长“无能”。有的叫“拼了算了!”  相似文献   

6.
“裸官”现象是近年来公众关注度很高的一个话题。“裸官”贪污、逃跑案件频发,暴露政府在“裸官”任用、管理、监督上存在制度“盲区”。深圳市新近出台的“两规”,规定了党政“一把手”等重要领导职务对“裸官”设限等一系列关于领导干部任用与管理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本文主要就此次深圳新政产生的政策效应作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7.
“朝阳重型机器厂运机专业分厂厂长张敏会贪污100多万元,带着姘妇逃跑了!”消息传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朝重的职工惊诧了:  相似文献   

8.
许世友挨批     
1937年3月,传来了红军西路军失败的消息。有人认为这是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又一恶果。于是抗大掀起了一场批判“国焘路线”的热潮。有人还把“国焘路线”与红四方面军联系到了一起。在抗大学习的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许世友已经为失败而痛苦,现在又听到人们在批判红四方面军,他怎么也想不通。他突然站起来大嚷道:“怎么能说张国焘是逃跑主义呢?中央就没逃跑?中央红军不是也从中央苏区撤出来了吗……打不过敌人,换个地方再打嘛,怎么叫逃跑呢……”他那粗大的嗓音犹如一颗炸弹,把人们都惊呆了,大家愣一阵子后,会场发出了愤怒的呼喊:“许世友,你这是反对中央!“你是托洛茨  相似文献   

9.
易凤林 《党史文苑》2008,(11):32-37
由于“左”的思想禁锢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是毫无准备的,是逃跑主义;而对于如何坚持留守苏区的斗争。更是没有准备,完全放弃了苏区。这些观点,现仍然散见于林林总总的党史图书和党史文章中,给这段历史增添了一层迷茫。那么,中央红军到底是仓促逃跑,还是有准备的战略转移?苏区是有准备的留守坚持斗争,还是完全放弃?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张国焘逃跑时连个警卫员也带不走。”这个“带不走”的警卫员如今仍然健在,他就是后来曾担任过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海同志。1933年就参加红军的张海,今年已整整83岁。谈起半个世纪前的那段经历,面色红润、嗓音洪亮、精神矍铄的张老仍不失当年的机敏和干练。1935年10月,张国焘一意孤行,带领红4方面军和原红1方面军第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南下,另立“中央”,并通令撤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工作。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径遭到党中央的批判,1937年3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和渡江战役的逼近,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反动派一面仓惶逃跑,一面布置对我游击根据地的疯狂“清剿”。苏浙皖边区工委及边区支队主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隐入天目山密林之中,伺机袭击敌人,粉碎敌人的“清剿”。他们在军事上连连获胜,但粮食供给却越来越紧张。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的十四年中,日本帝国主义用诱骗、强征、抓捕等手段从华北、江浙和东北等地掠夺了大量的劳动力来开发、建设所谓的“满洲国”。他们残暴地驱使着大批劳工用最原始的工具在矿山中采掘地下宝藏,在国境线修筑军事工事,在日本资本家的企业中拼命劳作。劳工们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经常遭到日伪统治者的欺榨和打骂,甚至虐待至死。他们的尸骨填平了东北无数的沟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剥削,劳工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和斗争,其中主要有:1、逃跑。日本侵略者视劳工生命为草芥,役…  相似文献   

13.
包围杜聿明集团12月3日上午,蒋介石得知黄线兵团正面压力减小,解放军一部后撤,误认为解放军伤亡过大而撤退,一阵欣喜;又得知技事明集团已安全撤离徐州,认为形势已有转机,又在做解救黄维兵团的黄粱美梦。蒋介石唯恐社幸明一意逃跑,“消极轻战”,当即以亲笔信空投给祉章明:“据空军报告,深汉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站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亡种.绝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泽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费维兵团之目。”杜章明看了之后,觉得蒋介石…  相似文献   

14.
1933年2月20日,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控制下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第三期突然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进攻路线》的文章,批判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会昌中心县委犯了“纯粹防御路线”的错误,指责“会、寻、安长期陷在纯粹防御的泥坑中”,认为这是“产生白军团匪进据寻城的事件,使群众受到敌人的摧残”的根源,提出要“反对一切机会主义的动摇,反对机会主义逃跑和纯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在汉中市民政局整理革命伤残军人档案时,一份《革命残废军人登记表》引起笔者的注意。这是老红军王竞的档案。简历一栏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辽沈战役中,我活捉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荣立一等功。”范汉杰,国民党中将,曾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辽沈战役时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指挥1个兵团4个军14个师及地方部队约15万兵力。笔者想,在万军之中将范汉杰活捉的这个王竞,肯定是一个高大魁梧的汉子。他一定是在拼掉了三五个卫兵后活捉范汉杰的;或是在枪林弹雨中飞身扑上逃跑的吉普…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后,“左”倾教条主义者畏敌如虎,在仓促率领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中,消极避战,一味逃跑。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险遭覆灭,由原来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任全军殿后的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部队抢渡湘江的任务。但终因敌众我寡,孤军作战,弹尽粮绝,全师大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7.
1949年1月,淮海战场。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杜聿明所率的80万大军土崩瓦解,作为战役实际指挥者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在矛盾重重窘况下,不得不作鸟兽散,率几十人化装逃跑。被俘后,他自称“高文明”并用石块磕破脑袋,想以死效忠蒋介石……杜聿明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每每提到一位“陈主任”,几次打听却无缘再见一面。这位“陈主任”即陈茂辉将军。听听他俩讲述的这段故事,相信读者会更深入地了解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幕。  相似文献   

18.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同志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下虎村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他就立志报国,1917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后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北伐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面对国民党的大屠杀,共产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脱党、退却、逃跑甚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原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哈萨克族人民施行血腥镇压,一些哈萨克族群众避居在甘青新三省交界的深山里。1952年夏季,政府将流散的哈萨克族部落安置在昆仑山以北的格尔木地区。关于这段历史,在史料中是这样记载的:解放前,外蒙古革命团来到曹汉之(新疆地名)的伊斯兰教大圣会,阿訇被外蒙古军队逮捕,哈萨克族认为(此事件)是“灭族灭教”,于是杀死外蒙革命干部3人,蒙军派了800军队追击,使哈萨克族人有所伤亡,从此,(哈族群众)就逃跑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名人、明星酒后驾车频频,并且大多数在接受处理时,都不同程度抗拒交警执法,或打人、或驾车逃跑,态度恶劣,与其留给大众的美好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