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与立论基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对马克思哲学中人的概念的理解出发,剖析马克思从"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思维理路,揭示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内涵,"现实的个人"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研究文化时,常常不自觉会陷入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理念立场中去。其中一极理念认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们运用自由意志建构了社会空间,并在这种空间中行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对于人们行动的解释要从行动者自身对于社会空间和现实的理解去探求和阐释,也即寻求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道主义干预”的旗号,从3月24日起对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两个月来,已造成1200多南斯拉夫平民百姓丧生,5000多人受重伤,近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制造了一场惨绝人寰的人道主义大灾难。所谓“人道主义干预”的理论盛行于冷战结束以后,早在1992年从美国打着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旗号把3万多军队开进索马里之日起,鼓吹“人道主义干预”的文章就开始充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媒体,其背景是苏联解体后,对美国的战略威胁随之消失,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为了建立一个美国主宰下的“世界新秩序”,维护…  相似文献   

4.
《党的生活(青海)》2010,(6):I0002-I0003
近年来,海西州以创新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积极组织动员全州各级党组织从基层实际出发,并以切实行动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稳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5.
从人道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经历了从“勿抗恶”的人道主义到革命的人道主义、从“群众意志”的人道主义到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从“人心改造”的人道主义到“物心两面改造”的人道主义的认知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李大钊吸收了托尔斯泰反抗专制的革命精神、强调“群众意志”的民本思想;舍弃了托尔斯泰“勿以暴力抗恶”的社会改造理念、主张人心“悔改”的唯心史观;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唯物史观和经济学说,从而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向。  相似文献   

6.
王金福 《唯实》2005,1(6):14-18
人道主义作为对人的同类性的认识,是合理的,是人类思想的进步;合理的人道主义没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区别.作为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因而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纯从分配领域解决分配问题是不够的,应该从全局出发,从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除了采取针对现实问题的直接性政策措施外,还应注重客观经济调控和资产再分配的根本性政策。  相似文献   

8.
非欧国家的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的非欧国家现代化思想有其自身的推理逻辑,他对殖民主义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他的观点仍然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非欧国家现代化思想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来自于他所知的历史和所处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5,(10)
弗兰尼茨基通过对马克思的实践、异化、辩证法等范畴的阐发,对马克思思想做出了新的阐释。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并认为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线。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质就在于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弗兰尼茨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道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人道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和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争取彻底解放的理论指南,始终是以人为核心和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唯物史观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中提出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途径,把以人为本从理论变为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英国学派内的规范争论主要围绕着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的分界而展开,而人权和人道主义干预使得这一分界更为明显。多元主义以国家为中心,以国家主权、不干涉为自己的研究旨趣,强调道德信念实践的多样性和价值的相对性。而社会连带主义则以个人为中心,以人权和人道主义干涉作为理论价值取向,更多的强调利益的一致性和价值的普遍性。自从赫德利·布尔首先提出多元主义和社会连带主义之争以来,英国学派内部围绕多元一连带之间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双方的争论在马丁·怀特的三个传统的范畴内进行,多元主义的“国际社会”观倾向于霍布斯传统,而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更倾向于康德传统。新生代英国学派成员对传统理论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使其理论内核发生一些新转向。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之所以自1948年开始成为杜鲁门政府密切关注的国家安全问题,一个为已有研究所忽略的重要因素是,美国军方认为台湾的去向会对美国此时开始制定的未来美苏大战计划产生重大影响。但美国军方在评估台湾的战略价值时存在极大的认知问题,导致其一直不能清晰回答美国是否有必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对台湾进行直接军事干涉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令杜鲁门政府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出于对美苏大战即将爆发的恐惧而作出了派驻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决定,但这一直接军事干涉行动因为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引发巨大的国际争议,并成为威胁亚太安全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3.
邵永选 《唯实》2012,(8):39-44
在《马克思主义:一种阐释》中,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指出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世俗化运动使得基督教不再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世界观。他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异化、回归自身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但是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却与他们不同,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后基督教时代唯一一种代替基督教解释人类生存的人道主义世界观;马克思把异化以及基督教的道德主题带入了现实的人的生活,但是一旦把马克思主义从人道主义的道德学说转向为一种社会科学的时候,就会使它陷入机械的唯科学主义的危险之中。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渐趋成熟期。但是,哲学高度的理论要化为现实中的东西,还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要总结五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且化理论为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并努力使之落实到实处;要以这些根本理念引导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确立以这些理念为核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余满晖 《世纪桥》2012,(21):36+50-36,50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阐发他的生态批判因而其思想带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而到了1845年以后,他开始完全从物质实践出发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最终走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此,当下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绝不能照搬“巴黎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意识,而只能以他1845年以后的生态批判思想为指南。  相似文献   

16.
刁世存 《探索》2004,3(1):57-60
新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主要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历史,争取和确立合乎人道的民主政治,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作为当代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思想文化现象,它表现出自发性与广泛性、历史感与西化倾向、情绪化与政治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与再认识等特征。争论中出现的混淆概念的不同含义,混淆科研考察的不同领域,人为地制造对立等问题最终导致有待深入的学术探讨难以为继。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道主义思潮对“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及其根源的揭露和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新的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方针,有力地鞭笞了“左”倾思潮,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促动、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创立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正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冲锋号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中国标注出前行航向。"开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现实而提出的具有历史继承性、现实针对性、未来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对于着眼现实提出的发展理念,需要  相似文献   

19.
人性争论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大理论主题。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人道主义的还原,提出人是上帝的本质;施蒂纳发现人道主义的不彻底性,指责费尔巴哈塑造了神一样的人类,认为只有唯一的自我才是真实的人。马克思继而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依然是抽象的虚构,成功从社会关系中发现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实现人类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著名的社会学泰斗马克斯·韦伯根据他自己的理论,从合理性概念出发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即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动、传统的行动.而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与这种划分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本文试从合理性的概念出发划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类型,并分析其相应的特点和表现,以期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