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建昌 《理论学刊》2004,10(6):100-103
创刊于190 4年的《东方杂志》(EasternMiscel lany) ,是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早、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创刊之初,该杂志就成为公开讨论政治、经济、外交、教育以及其他公众所关注话题的论坛。1911年,杜亚泉担任杂志的主编后,对其版式和内容作出重大调整,办刊重点开始转向更多关注个人、性别和心理问题。尽管作为民族-国家理论组成部分的”个人”问题,早在《东方杂志》创办之前就出现在黄遵宪、严复、梁启超以及其他人的著述中,但杜亚泉发表在《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12号的《个人之改革》一文,却代表了辛亥革命之后,新闻界为引起新成立的民国…  相似文献   

2.
正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传入中国的人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他是浙江义乌县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党建》2012,(10):38-38
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他是浙江义乌县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在发动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时期,比较注意对青年干部的团结和培养工作,很多青年因为得到他的关怀而获得新的生命,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蔡和森即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位。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吹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在湖南读书的蔡和森、毛泽东等人幸运地收到了杨昌济老师从北京寄  相似文献   

5.
《先锋队》2000,(8)
中共辽宁省委于前不久正式批准组建辽宁党刊集团。集团综合管理部门设置二室四部。即 :办公室、期刊研究室、财务监察部、出版发行部、广告经营部和党群人事部。集团下属有六刊一校一大厦。即 :《共产党员》杂志、《理论与实践》杂志、《辽宁党建》杂志、《党员特刊》杂志、《党建文汇》杂志、《基层学习指导》杂志 ,刊授党校 ,先锋大厦。辽宁党刊集团领导班子为 :钱国良同志任集团总经理、总编辑、党委书记 ;高东旭同志任集团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邹德安同志任集团副总编辑、党委委员 ;李辉同志任集团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党委…  相似文献   

6.
吴枫 《世纪桥》2003,(3):57-58
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出版为标志,逐渐兴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向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它把中国的近代思想文化运动推向高潮。同时,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也实现了自己思想的三个进步,为其向共产主义者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史凭谁判是非──近年来关于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张客正1994年,《东方》杂志第5期刊载了一篇《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文章,1995年香港又出版了李泽厚、刘再复的问答集《告别革命》一书。在这篇文章和这本书中,李泽厚等人提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  相似文献   

8.
正1918年1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等组成《新青年》编委会,大家轮流编辑,从此《新青年》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杂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沈尹默每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必去找时任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两人结下深厚友谊。1927年4月5日清明节放假,北大一批教员和子女到海甸(今北京海淀区)去找沈士远(沈尹默之兄)玩,李大钊之子李葆华也去了,并在沈士远家住  相似文献   

9.
李求实烈士(1903—1931),原名国伟,字伟森,湖北武昌人。他于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共产主义青年团广东省委员会宣传部长、共青团中央委员、《中国青年》主编。1929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日报》编辑。1931年1目17日,他与另外36人在上海东方旅社(原  相似文献   

10.
军人出生的冯玉祥,崇敬斯文,酷爱诗文,喜交诗人。在其崇敬的众多文人中,对他影响甚深,神交甚久,但终身未曾谋面的,是重庆江津籍的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吴芳吉,重庆江津人,号“白屋诗人”。13岁时,以诗论文,在课堂上即兴写出1400余字的评判腐败政府外交政策的新体诗,文采飞扬,被誉为神童。1910年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学校发生美籍教师无理辱骂学生事件,他作为四川学生代表参与抗争,被开除学籍;1919年秋,应吴宓函邀,赴上海担任《新群》杂志诗歌编辑,时值新文化运动高潮,他创作并发表了《婉容词》、《护国岩词》等著名诗词。1920年在长沙…  相似文献   

11.
正谭文瑞(1922—2014),著名记者、编辑。1979年一二月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的中国代表团顾问,归国后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1985年参加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任总编辑。1987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他还是国际问题专家,还是以"池北隅"笔名广为人知的讽刺诗人。在人才济济的中国报坛中,他是怎样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2.
<正>萧楚女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宣传家、青年运动领导人。他于1922年入党,先后任《新蜀报》主编、《中国青年》编辑、《中州评论》主编,1926年初来到广州,先后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农讲所、黄埔军校任职,1927年  相似文献   

13.
闻瞿 《党史纵横》2000,(4):33-33
张闻天(190~1976)江苏南汇人。化名洛甫。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生。在南京参加五四运动,后加入中国少年学会。1920年赴日本东京自学日文。1921年回到上海,任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编辑。1922年赴美国,入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同年冬到重庆当教员。1925年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9月毕业留校任教。1928年9月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并参加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1931年2月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旗》、《斗争》。后兼中…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4月,他与著名诗人吴琪拉达合著的《走进阿孟东家人》一书20万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贵州畲族文化研究的空白;他撰写的《贵州畲族的社会文化》《贵州畲族与沿海畲族之比较》等文章先后在《福建民族》杂志上发表,从此,畲族文化受到外界的重视。他,就是被誉为研究畲族文化的"土专家"——赵华甫。赵华甫,男,1969年10月生,是一位淳朴的畲族汉子,也是一个扎根畲族聚居区的乡村教师,现任  相似文献   

15.
<正>我于1961年在东安市场旧书店花六毛钱买了一本陶孟和的《孟和文存》,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出版的。陶孟和原名履恭,天津人,祖籍浙江绍兴,1889年生。陶孟和曾留学英国,入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民国初年陶孟和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14年入教北京大学,1918年任教授,并先后担任过文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教务长。教书期间,陶孟和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在《新青年》等刊物  相似文献   

16.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17.
偶像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编辑《新青年》,兴起新文化运动,一时成为进步青年崇拜的偶像。此时,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他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并在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学界朋友朱成甲来家闲谈,说起我的亲家许立群的《中国史话》.老朱说,上学时,没有钱,但还是买了本《中国史话》,看了以后得到很多知识.老朱走后,我拿起书架上的《许立群文集》,把《中国史话》重看了一遍.与它紧挨着的是《国事痛》的章回小说,由此我就想到老许在理论、历史大众化方面做得真不错.接着,又把《文集》中所收其它文章看过,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先介绍一下许立群的情况,因为现在的青年学者多不知道他.许立群生于1917年8月18日,南京人,原名杨承栋.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重庆、延安、延吉省委做青委工作,主编《中国青年》,担任《胜利日报》社社长.1949年至1950年,他任中共北京青委书记、青年团工委书记.1950年至1952年,他调到团中央任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又转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历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副部长.1965年3月,他主持部里常务工作,并兼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他曾参加主编《学习》杂志,并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辑工作,是彭真主持起草的《二月提纲》的主要执笔者."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严重迫害,被关押8年,落下了神经系统疾病."文化大革命"后,他任社科院顾问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5年离休.1990年,他和一些老同志创办了《真理的追求》.他当选过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相似文献   

19.
刘亚丽 《党史文苑》2007,(12):32-35
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使改造国民性为主流的文化启蒙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看过电影《我的1919》的人,也许还记得巴黎和会上那位慷慨陈辞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也许还记得他在1919年1月28日中日大论战时的精彩答辩:“……山东乃孔孟圣域,中国文化所肇始,堪称东方的耶路撒冷。山东是中国主权之山东,是山东人民之山东,夺山东乃是夺我中华之信仰,毁我中华之命脉。从本次和会的宗旨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