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取中间势力,是国共两党历来重视的问题。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原则,运用一系列灵活的方针、政策以及开展积极地实践活动,最终赢得了中间势力的信赖和支持,从而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皖南事变是抗战时期影响中国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事变发生后,为维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国共两党团结抗战,黄炎培等中间党派的一些参政员以国民参政会为依托,与国共两党几经磋商,提出设置特别委员会,作为解  相似文献   

3.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至1927年7月27日鲍罗廷启程回莫斯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历史时期,不仅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分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转变期.也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各派系及其政治代表的初步定位期。在错综复杂的中苏关系、国共关系、国民党内各派系关系、封建势力与反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与反帝国主义势力之间关系漩涡中,汪精卫、蒋介石不断角逐国民党最高领袖地位.双方的政治关系也经历了合作一分离一对立一合流的过程.全面把握其演变进程、客观分析其实质和根源.对不同视角深化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争取中间势力,是党关于不断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策略,也是南方局的一项中心工作。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指国共两党之间,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开明绅士和社会贤达在内的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在当时的中国,这股中间势力不容小觑,在  相似文献   

5.
自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至皖南事变期间 ,国共两党的关系较之于抗战初期有了复杂的变化。如何较为客观地评价国共两党在这段时期的关系 ?这对正确把握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和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教训均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 ,携手合作 ,共赴国难 ,从主流方面看 ,两党的关系是良好的。 1 93 8年 1 0月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日军侵略势头暂时减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 93 9年 1月下旬国民党在陪都重庆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改变以前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溶共的两面政策为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与国共关系变化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 ,国共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缘何如此 ?本文首先从五届五中全会前国民党对共政治心态入手 ,继而对五中全会及其后的国民党对共政策进行分析 ,最后分析了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历史背景 ,认为它是历史地承担了防共、限共的任务 ,是国共两党间内在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黄桥战役是由国民党苏鲁战区韩德勤部主动挑起,新四军积极防御的国共两党的较大军事摩擦。1940年6月,陈毅、粟裕带领部队7000余人渡江北上,于7月29日解放并进驻黄桥。苏北顽固派反共势力为消除驻扎在黄桥地区的新四军势力,集结扬州、泰州的李明扬、李长江部队以及曲塘的陈泰运部,兵分三路围攻黄桥。在这场战役中,我军以退为进,避弱击强,不仅争取到了中间势力,也取得了苏北群众乃至名人志士的拥护,成功获取了军政双贏的最佳战果。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中共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各民主党派出于争取民主、改良中国政治及政党关系和确立中国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有利地位的原因,赞同中共的主张,成为联合政府运动中的中间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共两党起了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前后,由于国内到‘特殊的政治环境,以民主党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首的“中间路线”,史了想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寻找所谓第三条道路,谋求在战后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随着国民党当局对中间党派的镇压和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中间路线最终归于失败。笔者拟对这一失败的原因作一分析,以此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关于中间路线的政治思想主张,或许有益于国家的政权建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究其根源,他lfl的改良模式,未能超出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的框架。从政治方…  相似文献   

10.
1937年,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全中国一致抗日的局面由是形成,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并使这种关系得以长期维系?笔者认为,国共两党对民族危机的深切体认,以及由此实现的国家民族利益对党派和阶级利益的超越,是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本文试图就此进行论析。  相似文献   

11.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12.
闫兴德 《世纪桥》2009,(19):31-32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分裂。国共两党关系转折是在当时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其中,苏联对华政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为了维护远东利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实行以支持国民党为主、以扶助中共为辅的双重对华政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却极大地助长了国民党打内战的嚣张气焰,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战争.为抵御外侮,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民国初年即开始形成的政党分裂、地方势力争斗、国共两党势不两立的局势,一变而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以"党国"体制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导力量,然而全民抗战的局势打破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形成了国民党、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势力多元力量的并行角逐.这一态势的发展,决定了当时中国政治力量的兴衰消长,对未来中国政治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实行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两面性政策。本文主要从分析国民党两面性政策入手,探讨国民党实行两面性政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党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及其历史经验。一、国民党的两面性政策其积极的一方面表现在:(一)实行联共政策,顺应民族斗争的需要。(二)实行抗日政策,基本上坚持了八年抗战。(三)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民主改革,调整和缓和国内阶级关系。(四)实行抗日的外交政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制定了保障宗教人士享受一定的政治、文化权利及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并积极进行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既争取了宗教人士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又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外国势力借宗教干涉或分裂中国的图谋。这一时期中共更加重视同时争取宗教上下层人士的政策并付诸实践,注重保障宗教人士的民生问题;而国民党则更注重争取宗教上层来求"宗教地区的稳",加之在宗教政策的实践中有一些歧视宗教信仰的行为,这些因素对国民党的宗教政策及实践成效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一创立,就面临着如何认识和处理党派关系问题。本文主要论述的是1921年至1923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党派政策的嬗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争论后确定的。1921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毛泽东团结中间党派之三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中间党派建立了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隐然已形成多党合作的雏形。毛泽东的论述为这一关系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间党派阶级属性和特点的正确分析、对党内关门主义思想的反对和既联合又斗争策略的运用则成为了其团结中间党派政治策略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是指国共两党之外代表中间阶级、中间势力的政党和政治团体,主要是1941年3月组成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三党三派,即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第三党、中国人民救国会派、中华职业教育社派和乡村建设派。他们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9.
商人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为从事国民革命而开展的一种民众运动。中共开展商人运动有间接与直接两种方式,一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帮助国民党开展商人运动;二是中共独自主导了部分地区的商人运动。中共主导的商人运动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的是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以增加国民党左派力量;有的则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力量,以配合日益高涨的工农运动等。国共两党推行商人运动的基本方略大体一致,但两者在商人运动的对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方面还有差异。开展中共与商人运动的研究,对于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共的商人政策,理解此后中共对商人政策转向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同一切愿意抗日的社会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和军队都建立起了抗日救国统战关系。其中,中共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杨尚昆所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各种形式”,“周恩来同志他们到南京、到庐山,同蒋介石建立统一战线,那是一种形式。周恩来同志他们同那些地方实力派包括阎锡山在内搞统一战线,是另一种形式。”①笔者认为,杨尚昆在这里所说的周恩来等同蒋介石建立的统一战线,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这个统一战线相对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来说,它是建立在国共两党各有自己的军队和政权基础上的,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是双方经历了10年对峙之后,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合作。那么,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的统一战线与中共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建立的统一战线相比,又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