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蕙 《世纪桥》2010,(17):13-14
国家的政党制度,是该国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体现着国家整体制度的基本精神与原则。本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参政党建设的紧迫性,说明在新时期大力推进参政党建设,对推动中国政党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对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参政党建设的重点作初步探索,使参政党建设不断走向科学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2.
略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建设是政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体。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提出许多全新的理论课题和更高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及时做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参政党也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当务之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兴国安邦,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通力合作,共创伟业。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珏须发挥各种政治机制的利益整合功能。作为我国政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参政党,具有重要且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其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政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结构的优化。我国的参政党具有利益聚合、维护稳定和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的利益整合功能,从参政党与执政党、国家政权机构、社会的关系以及参政党之间的党际关系角度发掘参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有助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我国参政党在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挥参政党的政治参与功能对于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参政党政治参与功能能否得以充分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其政治参与机制的完善程度。本文通过对民主党派政治参与机制的发挥与其政治参与功能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探讨在当前中国政党制度框架下,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党的政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政党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政党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一参加、三参与”和“政党监督”是我国参政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参政党建设,实际就是加强参政党的“一参加、三参与”和“政党监督”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合作型政党制度。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各参政党之间必然是相互合作与相互支持处于主流。而竞争与博弈是参政党党际关系不可忽视的方面。不同的参政党成员构成的差异、工作的重点、政党的优势与特色的不同,又决定了它们之间既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7.
民主党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而且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参政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参政党特别要在思想、组织和能力上加强自身建设,在党员个人和党组织两大方面提升,实现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加强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独特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下,执政党的执政离不开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而参政党的参政也促进了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加强。目前,参政党在参政兴国、参政为民上发挥的独特作用还远远不够,其本质是参政能力的问题。提高参政党的参政能力,既是历史的要求,社会的需要,也是参政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其不仅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将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多种途径发挥积极作用。因此,站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参政党必须一以贯之地重视和加强履职能力与自身建设,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0.
柴宝勇 《探索》2011,(3):69-73
政党认同的四个主要形成基础是政党意识形态、政党领袖、政党组织和政党绩效,它们分别构成了形塑政党认同的意识性资源、组织性资源、魅力性资源和功绩性资源。参政党认同是中国政党认同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执政党认同有所差异而又存在一致性。从政党认同的形成基础看,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在政党意识形态方面,参政党的政党属性和政党目标遭到部分人的怀疑和否认;在政党组织方面,参政党的政党认同度受到削弱——政党观念淡化、党派成员发展和范围的限制、基层组织的弱化;在政党领袖方面,参政党领袖的政治素质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政党绩效方面,参政党派政治功能的弱化,导致社会公众对民主党派参政绩效的认同度降低,甚而对于民主党派的存在意义产生了怀疑。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强"中国的民主党派是政党"这一意识的塑造和巩固;二是要加强参政党的组织建设;三是要着力培养各参政党领袖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并塑造参政党领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影响力;四是要强化参政党的政党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认同。为此,必须从国家制度的层面上给予保障,以加强对参政党功能发挥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性如何,直接决定并制约着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功能的实现,也影响到建设高素质参政党这一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因此,加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更是中共与民主党派通力合作的基石。民主党派代表性的增强则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政治要求,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闫东伟 《世纪桥》2010,(5):24-25
在我国政党制度格局中,有一支有别于任何国家、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力量——参政党。这是我国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给予的法律上的定位。2005年,在我国政治术语中首次出现"党际和谐"一词,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与民主党派就已经有了和谐的基础。文章主要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方合作、和谐的关系进行梳理,展示政党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提出了"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思想.本文从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把握参政党建设规律的现实要求出发,努力探索和研究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价值核心、框架内容及其理论与学术定位,以期在构建中国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方面形成系统的结论,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是对参政党建设规律所作的系统性的理论概括,参政党建设规律的具体显现,就决定了参政党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外两个系统所组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的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推进中国政治发展。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不容忽视和必须解决的:一是政权制度上越来越完善,而其形式化倾向一直未变;二是政党制度上,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而参政党越来越失去其特色;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民族区域自治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开发;四是城乡的基层自治制度的广泛推行,但现实中形式化的问题严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解放思想为指导,开拓思路、实事求是,真正的推进中国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主监督是我国参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发挥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功能,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功能,提高参政党民主监督的效果,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参政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参政党政治监督是其政治功能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我国参政党政治监督走了坎坷曲折的历程,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总结许多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后,参政党政治监督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同样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反思这些问题,探索解决之道,是现实交给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政治文明导向作用的制度载体,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发展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治意识文明要求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制度文明要求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政治行为文明要求加强执政党、参政党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理论有着严密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以执政党和参政党并列为运行主体,以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为运行目标,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为运行原则,以求同存异为有效的运行途径。这一运行机制的作用使得互相促进理论具有了很强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互相促进理论决定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考察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理论的运行机制,对我们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建设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建设既不同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建设,又不同于参政党的思想建设,它是民主党派确定政党形象、提升政党意识、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源泉.民主党派政党文化的特征具有共有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民主性与中和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应沿着传承、变革、发展和创新的路径建设民主党派的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现政治现代化必然要求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我国传统政治文化自近代以来进行的现代化转型至今尚未完成。在现时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培育公民社会、大力推进人伦文化向科学文化的转型、着力实现执政的政党文化的转型是实现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