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不提出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的基本观点。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一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3.
陈君 《学习月刊》2014,(20):9-10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他们不仅创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同时,他们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时下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收尾不收场",我们应当研读原著。  相似文献   

4.
利益共享是利益主体在合理差异和互惠共赢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平享有。在此视域下,党群关系的实质就是政党与群众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的服务与引领关系,是政党所追求的价值和维护的利益与人民群众所依赖的价值和需要的利益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因此,从政党功能、唯物史观以及党的奋斗历程来看,实现利益共享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内在要求和运作机理。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要落脚到机制创新,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和把握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本着公平兼顾的原则,积极平衡协调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关系,依法保护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有效缓和、化解当前现实社会中因各种利益冲突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风险,实现整个社会有序和谐、充满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源泉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终根本目的,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在社会物质生活方面,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利益共享∶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共享是利益主体在合理差异和互惠互利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共同利益的公平享有。当处于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利益主体不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共同利益时,社会就会出现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社会的不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实现利益共享。从理念和制度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共享理念与机制的协同作用,利益共享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利益共享与和谐社会在理念上存在着内在契合,和谐社会必然是利益共享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各得其所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只停留在利益共享的理念层面,还需要利益共享机制对利益主体共享社会共同利益给予制度层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和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并赋予新的时代特点和内容,这是新形势下为人民服务的题中之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无产阶级政党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因而它的一切活动,只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符合它的本质要求,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别的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过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日益显露,人民对政府的认同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利益问题引起了中国法学界的极大关注。行政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们获得更大的幸福与自由,追求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而现实生活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却经常发生冲突。如何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使之平衡,便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利益平衡与正当法律程序及行政法治等方面入手,以寻求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刘金文 《理论学刊》2002,(5):110-111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点和显著标志。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 ,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弘扬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一、改进领导作风 ,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而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党的群众路线 ,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也是党…  相似文献   

12.
支部园地     
正「党员应知」「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问答」为什么要推进家庭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包括哪些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 ,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也在不断地扩展变化 ,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利益观不能变 ,这是党的根本宗旨。要努力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保证他们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对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利益协调机制能够调节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当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为了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树立"公开、平等、有序"的利益协调观念,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合理诉求;查处领导干部职务犯罪及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广泛接受舆论监督;进一步关注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心理看私人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头七年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前后仅维持了七年时间,就被推向“绝种”之路,其中社会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的直观否定取代理性分析,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消灭得越早越好的社会心理。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和当时已经出现的崇拜和依从心理,对于推动私人资本主义走上“绝种”之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课题。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依法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要求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各方面利益得到合理和有效实现;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获取机制;全党要增强代表的意识,发扬代表的作风,提高代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蕉  刘安卿 《党史文苑》2009,(12):59-60
土地征收中最突兀的矛盾无疑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碰撞,而目前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这种撞击显得有些异常,公共利益被滥用而私人利益得不到伸张.因此,必须明确的是,公共利益应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私人利益为终极追求与归宿,在行政征收中须准确把握这两点,从而有效地回归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正>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特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先进性所在,也是对我们党的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成立之始,就自觉践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把组织好群众、引导好群众、实现群众的根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是历史演进的决定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也是实现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利益主体。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石,又是共产党人奋斗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理论依据。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就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利益决定着社会前进趋势,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进步标志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主体论就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前线》2012,(Z1):128-129
作为党的干部,都明白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明白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领导干部却很难再真正沉下去、回到人民中间去。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