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外交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文 《新视野》2002,(6):57-60
随着“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对外交及国际关系领域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近年逐渐升温。从“人权外交”及“人道主义干涉”是否合乎正义到“文明冲突”论是否有据,从“强权”与“道义”何者为先,到“国家主权是否过时”等等问题处于广泛的争论之中,大量新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对外交及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始,还存在不少空白。这些尚待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一、外交哲学能否作为元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建设?虽然有西方学者提出了外交哲学这个概念,但还没有把外…  相似文献   

2.
黄艳 《世纪桥》2010,(21):61-62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贸易相互依赖的加深,国家间的相互联系逐日密切,另外全球性问题、区域性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在此种形势下,我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多边外交的活动中来。多边外交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伴随多边外交实践活动的增多,中国学者对多边外交的研究工作也逐渐增多。目前我国的多边外交研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地方亟待改进?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以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长久以来,西方学界认为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跟哲学不同,不算是哲学研究。安乐哲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中国学家、哲学家,是中西比较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中国哲学独特的解读和翻译,改变了一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看法,使得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越来越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为中国哲学"正名"。在担任《安乐哲比较哲学著作选》一书责编的过程中,我从其西方学者的视角了解了儒学的当代价值。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对世界的责任越来越大、贡献越来越大。要解决人类  相似文献   

4.
论冷战后影响美国外交战略的几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国际政治态势 ,各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了“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和“霸权稳定论”等几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并指出其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报     
《求贤》2013,(4):43-43
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近期出访学界议“第一夫人” 4月17日下午,中国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察哈尔圆桌:第一夫人与公共外交”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国际关系学界与新闻传播研究界的学者,共议第一夫人与公共外交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际关系中,均势外交以独有的历史特质显现着时代性流变,其中,威斯特伐利亚均势外交、维也纳均势外交、雅尔塔均势外交等构成了均势外交历史流程的基本支点,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梳理和辨识均势外交的历史成因、特质和基本走势,对中国均势外交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国际法》课程的特点及体系 首先,这是一门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学科,其中充满西方国际关系史上的国际会议、外交活动、国际条约、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的案例等材料。其次,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庞杂覆盖面极广,从和平时期到战争时期,从外空到陆地甚至海底,既涉及国际政治、外交、军事,亦涉及经济甚至科学技术合作等问题,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不仅如此,其中几  相似文献   

8.
国际秩序的特征取决于各国政府的外交决策.根据外交决策的三个理论模式,即理性选择模式、官僚组织模式和认知心理模式,分别从外交政策形成的推理过程、组织过程和认知过程探讨中国发展模式转变可能对世界秩序特征带来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将走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型发展道路,它将以自身行为来否定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家间安全困境的假设.受惠于中国发展好处的各国外交决策参与者将对中国崛起产生出正面的和积极的心理认知,这种认知将作用于外交决策的组织过程,进而推动国际关系互动方式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淑亭 《世纪桥》2012,(3):23-24
纵观美国等西方强权国家的外交策略,他们往往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特别是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多,发展严重受挫。而日益强大的中国则秉持和平的发展理念,始终践行自己的"和"外交政策,与西方的"核"外交形成鲜明对比,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欢迎,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显示出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地位上升。这引发了一些西方学者对国际秩序和大国关系前景的焦虑。例如,美国有学者提出,作为崛起大国的中国如果主动示强而不是示弱,中美关系就会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如果中国主动示弱而不是示强,世界就会落入"金德尔伯格陷阱"。显然,这样的论断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下的解读,缺乏对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的认知,但中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云亦云,这就落入了西方学者预设的"陷阱"。对  相似文献   

1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使命宗旨、根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独特风范,它既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国际秩序演进规律的实践探索,也是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两个构建"为发力基点、目标索引和路径导航,必将会在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中呈现新气象、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赢取新成就。  相似文献   

12.
苗遂奇 《党建》2011,(5):41-42
《中国震撼》是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在走访百国见闻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观察和理性分析,对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作出精辟理论总结的创新之作。张维为上世纪80年代曾经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该书甫一面世便引起社会与学界高度关注。本刊记者近日对张维为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郭晓科  李希光 《探索》2011,(3):175-178
201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活动——百年清华.中国模式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十余名顶尖级学者分别从政治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角度跨学科探讨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在中国模式的叙述上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如: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等,但每位学者都充满自信地回顾中国的发展,乐观地展望中国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其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关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如何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关系方面,作了一系列全面深刻的论述。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对我们做好外交工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颜旭 《前线》2018,(1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它源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对全球化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历史性地超越了"泛道德主义"倾向明显的中国传统外交文化,超越了"西方中心论"色彩浓厚的西方国际关系理念,超越了"非世界历史性"特征突出的传统社会主义文明观。面对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必须坚定理念自信,坚持合作共建,着力发展自己,以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开花。  相似文献   

16.
正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总是喜欢给中国贴上各种标签,"锐实力"就是新近抛出的一个。这是某些带有偏见的西方学者和媒体对中国正常的国际交流合作进行歪曲炒作而炮制的新名词,他们利用这个概念对中国近年来为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各种努力横加指责。从"锐实力"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看出,冷战思维在西方精英阶层仍然根深蒂固,有必要予以解析和回应。近年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识之士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2009年9月7日至9日,“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在重庆召开,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学者会聚一堂,集中梳理了中日战争时期国际关系的脉胳,并就当时各国之间的外交角力进行深入探讨。本刊执行主编特别采访了本次会议的轮值主席、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副主任章百家先生。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权外交”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第一,“人权外交”是西方某些国家推行的一项外交政策。把人权问题导入国际关系,在美国从尼克松政府开始。卡特政府把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系统化,并在国际范围广泛运用。卡特上任后,处理美苏关系的第一件事,就是复信给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对他发起的“人权运动”  相似文献   

19.
刘文祥 《党史博采》2005,(1):122-126
作为国际关系的新事物,预防性外交在联合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处理国际冲突的新方式.从哈马舍尔德、加利到安南,都不断赋予预防性外交新的内涵,相继提出了防止外交、预防性行动等不同的概念.与维和行动的不可分割性和综合性是联合国预防性外交的两个最主要特点.实践表明,联合国的预防性外交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系统性总结和升华,其"发展导向"与"多元包容"特征推动着中国国际话语空间的拓展,而提出的源发性观点与引领型概念也有助于改善中国国际话语不足的状态。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话语在对外传播与外交实践中也面临着话语表达强度与国际话语传播效果不匹配、话语表达导向与话语认知结果存在偏差、中国学者在国际平台话语不足等困境。对此,中国需要通过理性认知西方国家话语反制的必然性、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话语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建构等路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外交话语向外交话语权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