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守住秋天     
正那年秋天,收获的季节,我正在夜校上课,父亲的同事来找我,说父亲脑淤血突发正在急救;那年秋天,没能留住父亲的脚步,他走了;那年秋天,在父亲的葬礼上,母亲将我们四个孩子的头按下,向来参加葬礼的亲朋好友鞠躬;那年秋天,我们几个孩子突然长大、懂事了;那年秋天,父亲去世不久我便步入了婚礼的殿堂;那年秋天,母亲去了哥哥家,从此我就没有了自己逢年过节想回的那个小小的家;那年秋天,有太多抹不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靖开媛 《当代党员》2006,(12):44-45
“要让所有和我一样的老人都得到关心和帮助!”这是黄索华老人在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黄素华住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村,是一位孤寡老人,90多岁的她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从1998年生病以来,老人就卧床不起,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派专人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直至去年1月初病逝。黄素华老人去世后留下拆迁过渡费13000余元,因感激居委会7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临终前将她的遗产留给了社区居委会。  相似文献   

3.
母亲今年春节后不久就迈入76岁的门坎了。知道她老人家不爱兴师动众搞生日庆宴.遂问她有何心愿,母亲笑笑说:“最近老梦见磁器口.你姐弟几个谁有空就陪我到磁器口转转吧。”  相似文献   

4.
说实在的,对于母亲我一直不及对父亲亲热,从记事起,我就对她又恨又怕,总觉得她心太硬,太过冷酷。三岁那年,我和同村另外一个女孩子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两家的父母带着我们到处求医,跑遍了附近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5.
今年52岁的广元市中区东坝办事处翠屏街居委会主任李巧兰,在居委会主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奉献了整整10个春秋,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该居委会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居委会”等20多个荣誉称号,她个人获得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次,并多次被市、区有关部门评为“先进个人”。 1988年,李巧兰领着“一班人”走马上任时,新成立的翠屏街居委会除了一块牌子和一枚印章,几乎什么也没有。摆在她面前的这副担子实在太沉重了,她几个夜晚辗转难眠。在困难面前,她没有畏缩,相反,她暗下决心要把翠屏街居委会建成全省先进居委会。 经过走访群众,她发现居委会工作虽  相似文献   

6.
已故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李先念,和许许多多寻常百姓一样,也有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李先念很早就投身革命,与母亲相处的岁月并不太长,但母子俩心心相印,相互关爱,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生动感人的故事。 绊泼半碗油,李先念跪地认错。母亲打他又夸他 李先念的母亲李王氏,是个饱尝人间辛酸苦难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河南省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6岁那年,她讨饭辗转来到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由于不幸的命运,李母曾几度改嫁,到她嫁给李先念父亲李承元时,已年过30了。李先念是她和李承元结合所生的一个幺儿。 李母因多次改嫁,先后做了十几次月子,身体十分虚弱。李先念来到人世间,没有母乳,靠已出嫁生儿育女、同母异父的大姐宝枝的乳汁喂养。在母亲和大姐茹苦含辛的照顾和抚育下,不懂人世艰辛、父母苦楚的李先念,匆匆度过了自己的幼儿岁月  相似文献   

7.
《党建》2016,(12)
正母亲王桂芝18岁入党,如今已经77岁。在村里,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自觉自愿地关心照顾着年迈和重病的亲戚邻居,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雷锋老太"。几十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起身忙碌:抱柴、烧水……水烧好后,她将热水分到两个水盆里,一盆送到对门大伯屋里,另一盆送到邻居金嫂那。在金嫂家,母亲还要帮她穿衣、洗脸、梳头、收拾屋子,整理干净后回家做饭,做好后再给金嫂端去。  相似文献   

8.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9.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0.
理解的幸福     
我7岁那年,父亲死了。 母亲是个没有主意的家庭妇女。她不识字,她最大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娘家到婆家,从婆家到娘家。临此大事,她只知道哭。当时母亲身边4个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3岁。  相似文献   

11.
妈妈,我爱您     
正"妈妈,我爱您。"因为不好意思,这一句话一直在我内心深处,没有对母亲说出口。我的妈妈62岁了,在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她坚强,遇到困难挫折时,她不放弃,总会乐观地去面对;她爱帮助周围的人,一直影响着我,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一提到"妈妈"这个字眼,我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  相似文献   

12.
《党员文摘》2006,(10):38-40
陈凡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虽然才49岁,她已进入“退休”的第四个年头。现在.她每天在家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如果母亲身体好了,我还要再找份工作。”陈凡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13.
夏爱华 《党的建设》2012,(10):46-46
19岁那年,于丹想去敦煌看壁画,就同朋友一起去了。 那天,从莫高窟里出来,已经是下午4点了。她说,想去沙漠里看那些奇丽的风景。朋友闻言大惊,劝她不要独自前往,说,天马上就黑了,沙漠里很危险。可她不听,向莫高窟的讲解员借了一个装了8节一号电池的特别大的手电筒斜背在肩上,给朋友留了一张纸条:“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请你别担心。”随后,她就独自走进了沙漠。  相似文献   

14.
《党员文摘》2006,(5):F0002-F0002
2005年12月7日.是重庆黔江小女孩倪东艳8岁的生日。可这天早上.父亲仅仅说了句“照顾好妈妈”后,就停止了呼吸.小东艳从此就开始了独自照顾智障瘫痪母亲的艰苦生活。照片中的家简陋而昏暗.她就将作业拿到灶前.一边烧柴火做饭.一边借着火光做作业。曾经有好心人提出要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小东艳却回绝了,因为她舍不得丢下智障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家的风标     
《党建》2017,(2)
正母亲上过学堂。她说,上小学时她的学习成绩很拔尖,先生经常给同学们读她的作文。后因外祖父病重,她不得不辍学。母亲个子不高也不漂亮,却是在300多个纺织姐妹中,因干活踏实而被录为正式职工的唯一年轻人,也成为外祖母一家人的指望和自豪。母亲18岁就和当军人的父亲结了婚。有一年,部队办夜校,母亲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那天,母亲特别兴奋,第一个报了名。母亲  相似文献   

16.
合欢树     
史铁生 《党课》2013,(14):112-114
10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10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相似文献   

17.
<正>在邢台市南和县史召乡,有一位80岁的老人高存格,她义务当起村子的保洁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尽管后来需要照顾常年患病的老伴儿和下地干活儿,但高存格一直没放下义务打扫村子的"工作"。每当村里人说她,这么大年纪了就去儿女那里享福呗,她总会说:"我是党员,我在这里还能为大家做些事。"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带头干  相似文献   

18.
探亲(小品)     
人物:丈夫老张头老伴秦桂芝女儿张慧老张(边说边上):自从女儿考上大学后在上海工作,一晃都十几年了。往年都是我和老伴去上海看她,她就从来没有回来看过我一次,你说为啥?她说工作忙,这没良心的,你看啊这世道都掉了个个儿。  相似文献   

19.
(一) 1913年3月8日,王莹降生在安徽芜湖.她原姓喻,父亲喻友仁在南京任英商亚细亚洋行稽查,十天半月都不回家一趟,母亲王氏曾做过中学教师.王莹原名喻志华,后改从母姓,名为王克勤.芜湖物产丰饶,民风淳朴,还是民歌之乡,王莹的母亲又是音乐教员,给了她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幼时就有唱歌的天赋.不幸的是,她8岁那年母亲病故,后母是个刁蛮凶悍的女人,把她送到远离芜湖的基督教会办的女学堂学习.  相似文献   

20.
刘霄 《廉政瞭望》2014,(8):12-12
下决心杀人是什么样的感觉?可能这个问题比杀自己的母亲要好回答一点。有人问“杀母亲后再自杀,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杨九同答说:“我不想活了,但我死了我妈也没人照顾.所以就那样了。”这是带着瘫痪母亲,去东莞打工的杨九在弑母未遂后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