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实践》2017,(8)
正历史事实证明,法治优于人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秩序     
王波 《实事求是》2009,(1):59-62
法是人类建设社会秩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构件。在秩序建设中,法治具有人治和德治无法替代的功能,但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必须由人治和德治来弥补的缺陷。法治、人治、德治三位一体,才能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5,(5)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决策部署之时,加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认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弄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为此,本刊特刊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李慎明研究员全面深入阐释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的文章。文章提出,要透彻理解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绝不能沉迷于当今的西方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人治"与"法治"的内涵和本质根本不同。无论人治还是法治,都有"善法""善治"或是"恶法""恶治"之分。"人治"与"法治"并不是区分"善治"或是"恶治"的根本标准。我们反对专断专制的"人治",而决不是反对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法治,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所谓"法治"与"人治"不是对应关系,与法治相对应的应该是礼治、德治、宗教治、习俗治等治理的社会规范、原则标准;与人治相对应的应是鬼治、神治等治理主体。各种"治"其中包括各种法制或法治都是以人为主体和依据什么原则、规则治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摒弃人治,实行法治,是人类历经几千年探索而总结出来的科学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自近代以来,我国在走向法律现代化的同时,也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艰难转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在有漫长人治传统的中国,实现法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客观分析了制约我国法治发展的各种深层因素,为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建设,提供了独特分析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指向。  相似文献   

5.
法治思维是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一种理念,是把考量合法性、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处理问题前提的一种价值观,是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一种方法论。法治方式,是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导下,运用法律、机制、程序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路径。法治思维决定支配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国家,法治观念淡薄,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就要从"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管人的"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培养法治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破除人治传统,建立法治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许旭 《党史文苑》2016,(4):65-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行政权力的行使也逐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但是由于"人治"思想尚存,依法行政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就是要直面依法行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培育广大行政执行者的法治信仰,增强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党的领导与法制的关系以及不同法统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遭受了挫折与失败,究其原因,与法治的缺乏、大搞人治密切相关。中国只有以法治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有前所未有的历史前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通过改革在中国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谈法制时理直气壮,而对“法治”却讳莫如深,还有些人把“法治”误解为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东西。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在讲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上的弊端时指出,“用人缺乏法治”。为我们树立法治观念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奋斗目标,代表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尤其迫切。二者的结合使“法治”与“德治”均具有新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认识法、法治和法制则是正确理解并真正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旧中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法治建设必不可少。但是由于缺乏民主的基础和法治的土壤,中国只能走政府推进型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必须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 ,这是由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和“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政党法治包含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等丰富的制度意蕴 ;融汇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依法执政等诸多的价值取向 ;涉及政党法治的主体、客体、目标、原则、依据、形态及其与法治国家的关系等若干内容 ;涵盖全部政党生活的各个方面 ;贯穿政党自身事务管理和领导·执政整个政党行为全过程。加强政党法治建设是发展政党民主的需要 ;是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需要 ;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是坚持依法执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法治化进程中的灰色行为及其法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灰色行为。一个行为合法与否,可以由国家制定或民间形成的规则来评判,调整灰色行为的则是与制定法与习惯法相对应的潜规则。灰色行为不同于中性行为和官方行为,是法治化进程中亟待克服的一种行为现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民主法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对于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确立民主法治在中国未来政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民主法治建设需要在充分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符合我国国情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治视野里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适度、合理行使对法治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中国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要适度合理地行使,必须尽快完善立法、司法审查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9.
对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只能成为道德的底线规则和法律规则的要求.法律规则在治国的意义上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治国应当以法治为主,但必须有道德的支持和辅助.能够对法治起支持和辅助作用的主要是底线道德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具有必然的联系。“三个代表”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