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致富参谋     
《先锋队》2002,(1)
药材套生姜增收又防虫江西省遂川县滁洲乡竹坑村农民张广生,在自家的中药材地里套种生姜,既增加了收入,又减少了部分害虫的为害。这一方法引得周围群众纷纷仿效,许多农户在中药材地里套种和间种生姜、洋葱、萝卜等,均喜获丰收。1999年11月,张广生租赁承包了本村30多亩荒山进行开发,在2000年春节后种植了杜仲、黄柏等中药材7500多株。他还充分利用中药材苗行间空地,套种生姜2000多公斤,当年仅生姜一项就收入6000多元,取得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种植效果。另外,由于生姜有辛辣味,可以驱虫,使得药材苗在…  相似文献   

2.
“抓主打产业,富一方百姓”,卓尼县藏巴哇乡经过近两年的示范带动、试验种植和发展壮大,网箱养鱼、经济林果、劳务输转、中藏药材种植等几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3.
张高峰,今年52岁,1993年3月从河南来到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五连,承包土地80余亩。近年来,西山农牧场兴建了一批滴灌设备,引导职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2011年农场推广滴灌种植模式,张高峰积极响应号召,承包了30亩滴灌地,种植了地膜土豆。为了把膜下滴灌土豆种好,他从连队职工书屋借了10多本关于地膜技术和土豆种植  相似文献   

4.
正黄德强是九师团结农场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1991年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坚持学科技、用科技,带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成为团场职工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黄德强承包土地近90亩,种植甜菜、番茄、制种玉米等,他大胆尝试新品种,大胆运用新技术,产量年年提高。2011年他承包了70亩甜菜地,当团场推广甜菜种植新技术"双  相似文献   

5.
在平阴县东阿镇西山村提起赵化贞,没有人不佩服。不仅仅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更重要的是他带领党员群众闯出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新路子。 从加入党组织那天起.赵化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党的一分子,说话办事都要给大家做出子!他搞立体种植养殖富裕后带动周围群众致富.使西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养殖专业村。  相似文献   

6.
致富之路     
羊倌的发迹史 提起"羊倌"及其发迹史,农三师五十一团十里八乡的 农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羊倌,今年47岁,名叫吾拉因土洪,一家6口人,是五十 一团十九连的农工。近几年,他始终坚持种养结合的发展 道路,用种植棉花的收入作为发展养殖业的资金,从1997 年购买170只羊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到了今天的50只纯种  相似文献   

7.
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经过不懈努力,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围绕土地做文章,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走出了一条靠发展效益农业致富的路子,并多次被市县授予“致富能手”、“致富头雁”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就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48岁的乔汉是十师一八二团十一连一名普通职工。自1999年开始单一种植食葵,之后发展种植、养殖和农机,短短十几年的光景,乔汉成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致富能手。致富后的乔汉没有忘记周围的贫困职工,他通过传帮带使十一连10余户职工靠多元创收叩开了致富的大门。1999年4月,乔汉第一次承包连队的80亩土地,从那时起,为了尽快掌握食葵、打瓜作物技术措施,他每天总  相似文献   

9.
在药材种植生产中,不同种类的药用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对土壤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只有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土壤种植药材。才能提高药材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眼下正值当归收获季节,走进威宁自治县麻乍镇嘎利村当归种植基地,忙碌的丰收景象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着采挖、交货,药材收购商则在一旁称重、装车、发钱。"往年这片地种的是玉米和土豆,除去农药化肥、人工费,一亩地  相似文献   

11.
正他皮肤黝黑,中等身材,举止稳重,头脑灵活。在五师九十一团三连一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他就是生猪养殖大户吴培轩。高中毕业后,不顾父母的劝阻,执意来到了新疆。18岁的他,先后割过马草,放过羊,挖过药材,各种体力活都尝试遍了,并且有幸成为兵团职工,开始承包土地,每年的收入都不是很高,这让不服输的他,开始思索今后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2.
在农二师二十四团,如果有哪个职工想发展大棚致富,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雪山,大伙都喜欢先到王雪山管理的大棚内学习参观一番,学点经验,然后再作打算. 1998年,王雪山在和硕县清水河农场种植蔬菜大棚,当年,他投资30万元在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40座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再加上老天爷不给力,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焉耆盆地,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10来天.  相似文献   

13.
李炳顺,男49岁,朝鲜族,家住在龙井市光新乡龙江村。他1988年入党,初中文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1999年起,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他搞地栽木耳项目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头。 1985年,李炳顺第一个搞起了蔬菜大棚,成为龙江村第一个万元户,并带动全村的村民搞起了蔬菜种植,不少农民兄弟也因此摘掉了贫困帽子。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市场冲击小,市场竞争也不激烈,虽然李炳顺不懂什么“市场”,种菜的科技含量也不高,但一直产销两旺。从1996年开始,随着外地特、优蔬…  相似文献   

14.
致富之路     
依靠科技 发家致富 一位普普通通的女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大棚温室蔬菜种植,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成为女职工的骄傲。 王翠红夫妇来农十二师三坪农场蔬菜站前,从未种过蔬菜。1992来站后,承包了3座温室。由于缺乏种植经验,种植的蔬菜收入不佳。但她并没有灰心,买了大量的科技  相似文献   

15.
在平谷,张永利的名字就是特种蔬菜的代名词。1999年,他创办了北京华利丰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经营甜豆、荷兰豆等蔬菜的种植加工出口,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以及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现在,张永利不仅在全国拥  相似文献   

16.
1999年,在外地打工多年的渠县李渡乡新渡村村民王春霖返乡创业.他多方收集信息,综合有关政策,反复考察,发现渠县无一家成规模的苗木基地,而城镇绿化、退耕还林、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需要大量苗木.于是毅然拿出打工的全部积蓄创建了"川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7.
李兴茹是三师五○团七连一名普通职工,今年,他计划借助兵团工会自主创业示范项目,租用五○团夏河废旧监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走进李兴茹的特色种植、养殖场,鸡舍、兔窝、猪圈、菜园一一映入眼帘。李兴茹说:"自主创业贴息贷款示范项目为我实现致富梦想  相似文献   

18.
正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余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王牌。7月的余庆,艳阳高照。走进余庆县敖溪镇指挥村花椒种植示范基地,村民张林刚背着喷洒器正忙着给花椒树打药防病虫害。张林刚今年52岁,由于两个孩子在外地读书工作,家里40多亩土地荒废已久。直到2017年底,村里开始发展花椒产业,他便将自家的40多亩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花椒,每年有5000多元流转费。同时,他还承包了280亩花椒地进行管理,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似文献   

19.
致富参谋     
《先锋队》2002,(7)
种菜写日记成为“菜状元”吉县吉昌镇祖师庙村的葛俊忠,种植0.8亩日光温室蔬菜,每年纯收入都在2.2万元以上,成为吉县种菜创收的“冠军”。要问诀窍在哪里?用他的话就是:“沾了写日记的光。”葛俊忠刚建成大棚那年,因技术不过关,投资不少,却没赚下多少钱。年底葛俊忠在苦闷中想,如果把每天观察到的各种蔬菜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肯定会积累不少经验。从1993年底起,葛俊忠开始写种菜日记,至今已写下6大本,一天也没误。葛俊忠每天把在日光温室中观察到的、测量到的、想到的以及干过的事情,如何时下种、种子的品牌价格、…  相似文献   

20.
正李成锁是一名普通的团场职工,近几年来,依靠团场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支持,勤于思考,立足种植、壮大加工、发展商业,多种经营协调发展,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2000年3月,李成锁带着一家5口人从河南周口来到了二师三十团,那时候还是集体劳动,工资收入少。2003年,李成锁承包了100余亩地。由于承包的土地盐碱较大,必须先通过种植水稻来改良土壤,待土壤条件改善后再种植棉花。可以种植棉花了,但开春一场无情的大风过后,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