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多爱20年     
张军霞 《党课》2010,(6):89-89
他追求她时,追得很苦,因为她的母亲坚决反对。原因只有一个,两家的距离太远,而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母亲的掌上明珠。况且,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而她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公司工作,算得上是白领,怎么看也不般配。  相似文献   

2.
他说:“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最坚韧不拔的。我热爱祖国母亲,坚信母亲也一定会爱她的优秀儿女。”他还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象生长在墙头的狗尾巴草那样软弱,我把自信建立在报效祖国的基础上,这是我赖以生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 一  相似文献   

3.
陈瑞生 《湘潮》2010,(8):24-27
<正>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彭儒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她那慈祥的母爱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虽然我已古稀之年,但母亲那丝丝不断的舐犊之情,仍然一如既往地温暖着我。她的爱,犹如她的血液一样,永远在我的血脉中流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她永远像一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叮嘱     
《党建》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我再次捧读那些泛黄的信笺,不禁泪如雨下。我感念母亲,是她给我生命,给我信仰。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是懂得道理。她能够砸锅卖铁供我读书,给我讲"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还经常教育我要懂得感恩。母亲不是党员,但是她信党爱党。2002年,我在读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我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后来,弟弟告诉我说,那封信,母亲缠着他念了10多遍,还一个劲地嘱咐  相似文献   

5.
上篇在济南城北金牛山公墓,长眠着一位母亲,她生前只是普通的农家妇女,却养育了三位布尔什维克,其中还有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创始人。她就是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的母亲。王尽美是三代单传的遗腹子n她的祖父叫王兴业.是胶州湾北否村一户佃农,有五个儿子,前四个因贫病交加相继故去,这老儿子王五就是王尽美的父亲。然而王五尚未成人时,其父又去世,母亲在艰辛中把他拉扯大,为他娶了妻,可是翌年春王五也走了,此时他妻子已有身孕,1898年6月14日这个遗腹子降生,地就是王尽美。苦命的婆媳俩将全部希望寄…  相似文献   

6.
牵手     
正儿时,母亲常常牵着我的小手。在人多的地方,我更是让她牵紧我,生怕一松手,我就会立即丢了似的。只要母亲牵着我的手,就有一种安全感,走再黑再险的路也不害怕。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人牵过你的手,但再多,也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母亲的手。长大了,手不用母亲牵了,可她的心却仍在时时刻刻地"牵"着我。后来,我牵过男友(后成为丈夫)的手。他的手宽大、温暖,逛街、散步,特别是出外旅游,上山爬坡,过小溪穿树林,更需要手牵着手。牵着他的  相似文献   

7.
姚远 《党史纵览》2010,(12):4-9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被人尊称为“东方圣母”。作为开国总理的周恩来,对这位“东方圣母”十分关心。也十分敬重,多次称赞林巧稚为我国妇女儿童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而林巧稚也难以忘怀周恩来对自己的关爱。她曾动情地对朋友们说:“是他崇高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要说真有上帝,那么,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  相似文献   

8.
正彭德怀没有子女,弟兄三人里他排行老大,是我的大外公。我外公叫彭金华,是他的二弟。三外公名叫彭荣华。我母亲彭梅魁是彭金华的女儿,她既是被彭德怀抚养的人,也是在彭德怀的晚年照顾和侍奉他的人。我没有见过亲外公,而是一出生就在大外公家住,家人谈论  相似文献   

9.
思念母亲     
7月22日,是母亲的忌日。1988年的这一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思念。我常常触景生情,看到街上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总会与母亲联系起来。我想,如果妈还活着该多好。我思念母亲,同时怀有深深的愧疚,愧疚的是没能好好孝敬她。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自然多了一份疼爱。结婚前,我和母亲睡在一个床上,记得每天晚上母亲上床后总会说:"唉,今天又累了一天。"那时我怎么就不会给她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劳累的双腿,再说几句让她高兴的话呢?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自作主张报了名插队下乡。母亲知道后说啥也不让我去,她舍不得让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到农村睡通铺,抡镐头,被风吹,被日晒。可  相似文献   

10.
母亲入党记     
正母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虽已退休赋闲多年,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仍在她身上闪光,对党组织依然一往情深。说起她的入党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一言难尽。母亲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一户普通农家,到了上学的年纪却一直未能上学读书,只是跟着我大舅认了点字。新中国成立后,母亲看到村里一些小孩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非常羡慕,也想去上学,可外公外婆不同意。到县城小学报  相似文献   

11.
(一) 母亲做鞋很有一手。她做的鞋,不仅种类多,式样好, 而且做得快。圆口式样的布鞋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母亲也总为我做那种式样的鞋。我是穿着圆口布鞋长大的。在我记忆中,总会浮现出母亲做鞋时的情形。母亲把一个闪亮的铜箍戴在她粗糙的无名指上,用嘴将线头轻轻一抿,就着针眼穿好线,便开始纳鞋底。母亲纳得很快,把线抽得哧哧响。平时只要有空,她就会从怀里掏出鞋底纳上几针。  相似文献   

12.
共和国诞生的前夜,我的父亲,正和他的战友们一道,为这个东方巨婴的降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产前准备。这时候,我的母亲分娩了,生下了我的哥哥。日子在风雨中流淌。那一日暮色苍茫时分,母亲上路了。母亲要去哪里?枪声炮声就是她的目标。哪里有枪声,她便向哪里狂奔。母亲要去寻找父亲。母亲知道,父亲在枪炮声稠密的地方。母亲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太阳升了又落,月亮缺了又圆。母亲走出了平原,走出了荒猢,迷失在南方的大山里。终于,在一个血色的黄昏,在一座大山的拐角处,母亲繁面碰上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13.
母亲在,是子女的幸福母亲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过来,语速很慢,含混不清,仿佛远隔着万水千山。我的话,她似乎听不见,最近经常是这样。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老了,耳朵有点聋了。"我为此焦灼不安,在网上搜索助听器,挑选了一款最好的。我想让母亲尽快用上助听器,希望她能恢复听力。母亲今年98岁,我每天晚上和她通电话,20多年没有中断过。不管我走到哪里,哪怕到地球的另一边,也要算准时差,在北京时间晚上9点半给母亲打电话。  相似文献   

14.
一 母亲离开我时,我才呼吸了人间20天的新鲜空气。产后大量出血,医疗条件的极端落后,很快地枯萎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直到现在,她唯一的儿子在无穷的思念里,对她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而没有具体的样子。但母亲是活在我心中的。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知道生命不仅是自己的,也是母亲的,如果我不能好好地活着,人们惋惜的,绝不会是我,而是我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假如有来生     
瘫痪17年的母亲去世了。尽管她只有57岁,尽管她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的依恋和牵挂,但离去时脸上却弥漫着安详的微笑。只有我能理解那永恒的微笑,我知道那是留给父亲的。母亲叫徐秀芸,是山东省莱阳市邮电局的一名干部,父亲叫车炳文,是市气象局的技术负责人。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夫妇中的一对,过着普通的生活。父亲虽然工作繁忙,但闲暇时喜欢花鸟虫鱼,在家里的院子内种上四季花木。母亲下班归来,总爱和父亲一同摆弄这些花木,我和哥哥便在小院中疯跑或是捉一些蚂蚱、蛐蛐之类的昆虫喂鸡。家里不是很富有,但其乐融融。可惜,好景不长。  相似文献   

16.
李讷看上去比过去随和开朗了许多。我第一次同她接触,是1993年初秋,听说她对我写的关于她父亲的书印象颇好,我便打电话求见她,可她说:“你搞错了,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什么可看的。你看了一定失望。” 我说:“不,我没搞错,我一定要去看看你。” 第二天,我在万寿路她的家中见到了她。李讷的家朴素而简洁,李讷本人的打扮也同样朴素简洁,她梳一根马尾辫,衣着完全是60年代的样式。她自嘲地说买10块钱以上的衣服她就要心疼了。我细细端详了她一会儿一一这也许有点不礼貌。我发现她的鼻子和服睛酷似她的母亲,但脸型、额头和嘴却极像她的父亲,她的肤色微黄,像她的父亲,她的身材较胖,也像她的父亲。她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十枚硬币     
在我母亲的心中,我们是她明天最美好的希望和期盼。母亲常常在煤油灯下缝补一家人的衣服,我和弟弟则躺在离她不远的床上,她一边缝补一边唠叨一些话在我们耳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等明天你们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会比现在好很多,你爸爸没这么累,我们也没这么辛苦了。我们在母亲期盼的明天里磕磕绊绊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8.
义无反顾归国抗战 我的母亲钟时祖藉广东普宁,1919年1月4日出生在泰国佛统府一户商贾之家. 母亲小学毕业后被华侨学校特聘为泰文教员,因此结识了几位思想进步的同事,开始阅读进步刊物;祖国危亡的现实使她忧心如焚,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也认识得更加清楚.此后母亲转入曼谷中华中学继续读书.不久认识邱及老师(后来才知他是侨党领导人之一),母亲追随他投入紧张的抗日救亡活动,还参加推行世界语的工作.有一次她和同学进行救国募捐时,被泰国政府以"妨碍日暹邦交"罪拘捕,在邱老师帮助下并经侨领伍左锋交涉和家里担保才被释放.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我读了一篇题为《晒一晒我的拾荒母亲》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于化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自丈夫身患重病后,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她开始了9年的拾荒生涯。大儿子冯英龙一度曾以母亲的工作为耻,直到亲自走进母亲的拾荒生活,才感受  相似文献   

20.
母亲不是党员,却对党情有独钟。她常用世养上最朴素的语言给我们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教育我们:好孩子长大后都要入党。 那年,哥哥入党,母亲给他纳了一双鞋,并嘱咐他说:“你是咱家第一个党员,不要骄傲,也不要害怕困难,穿上娘做的鞋,走党指给的路。”那时,看哥哥的表情真比考了第一名还要高兴。那天夜里我梦见自己也穿上了母亲亲手纳的鞋。 大学毕业,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但从母亲慈祥的目光中,我觉察到几分威严与期待,几分冷峻与勉励。择业之际,在面对城市与农村的选择时,我犹豫了。 那晚,我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