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比较多的话题,许多学者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农民工问题,然而农民工的机会公平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工存在政治权利、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公,造成不公平的原因与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上被剥夺有很大的关系,而这种"剥夺"的背后反映出的则是制度和体制的缺陷或缺失。解决农民工机会公平问题离不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不平等造成了机会的不平等,但也为解决机会不平等提供了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3,(4)
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双重嵌入是创业成长的内在要求,双重网络的叠加式嵌入可以节省网络嵌入成本。但是,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农民工创业的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存在空间偏离的特征,增加了创业的"网络经营成本",从而影响到农民工创业企业的经营成本、运营风险和竞争能力。地方政府通过拓展进城创业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为返乡创业企业创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工创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能够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努力构建私人型社会资本,这种构建既包括对原初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护,也包括新型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但这种私人型社会资本缺乏人力资本的支撑,也缺乏组织型资本和制度型资本的支持,显得力量单薄。现代社会健康的社会资本应该是以制度型资本和组织型资本为主导,实现制度型资本、组织型资本和私人型社会资本的合一。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努力构建私人型社会资本,这种构建既包括对原初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护,也包括新型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但这种私人型社会资本缺乏人力资本的支撑,也缺乏组织型资本和制度型资本的支持,显得力量单薄。现代社会健康的社会资本应该是以制度型资本和组织型资本为主导,实现制度型资本、组织型资本和私人型社会资本的合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设视域下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伟 《求实》2008,(2):55-5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到城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融入到城市,是新时期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从社会建设的视角,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所造成的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自身缺陷影响了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从国家、城市、农民工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民工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6.
政策网络: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策网络是指独立政策行动者围绕政策问题和政策程序的行动过程中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作为一种政治中层分析法,它为政治领域若干问题的解释提供了一种分析模式,同时又为公共部门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因而它广泛应用于政策分析、比较政策研究以及公共治理中.文章首先介绍西方政策网络研究的基本状况,其次介绍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政策网络作为一种分析途径,目前更多的是经验事实的描述,还缺乏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重要阶层,其拥有社会资本的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生存发展和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城市化进程等.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离乡进城,使得原本不够成熟的乡村社会资本大量流失,而城市社会资本又严重不足,这极大限制了社会资本在农民工市民化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社会要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和村委会等各部门的作用,巩固保持农民工的乡村社会资本;通过制度支持、法律保护、组织接纳、观念更新等途径,大力培育拓展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8.
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本文对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心理特征及对如何调适农民工的社会心理,使其以健康的心态融入城市,让其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政策网络理论作为分析公共政策过程的新思路,自提出以来一直颇受争论。本文通过对政策网络理论发展历程与学界评述的梳理,认为政策网络理论应以当前社会结构网络化特点为背景,利用网络技术着重培育政策网络节点,解决网络政策主体问题,同时把社会网络与政策网络进行融合,构建起政策网络内在的互动沟通机制,从而提升政策网络理论作为政策过程分析工具的解释能力,并对其在我国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等条件下的适用性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中国的新产业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凸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工”一词应运而生。它是对一部分农村富余农民离开土地,从事非农工作的通称。自从农民工出现以来,对于农民工的研究一直没有脱离“农民工是农民”的窠臼。笔者认为,重新认识农民工的地位,把农民工界定为我国的新产业工人,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样界定对于加速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把农民工视为新的产业工人的科学依据1.从理论依据上看,农民工应该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长期以来,对于农民工的讨论囿于“农民”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李婧斐 《新长征》2009,(1):59-60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成为第二三产业的生力军,由此结成的农民工与民营业主间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因此,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15,(3)
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语言同化是获得城市职业和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条件。在农民工语言同化进程中,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身份象征,是拓展社会关系网络和获得城市身份认同的重要保证。语言同化有利于农民工深入地了解流入地城市文化背景和传统并适应之,有利于消除农民工的心理障碍,有利于农民工熟知当地的市民规范,使自己在行为举止上与本地居民趋同。  相似文献   

13.
在理性选择原则作用下,中国农民工对农村政治生活产生政治冷漠,而现行政治参与体制却将其排斥在城市政治生活之外,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因此成为“体制性边缘人”。这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出于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成本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必须构筑起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力图以中国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国家和社会关系的互动为视角,探讨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研究不同阶段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这些阶段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和现实影响,并提出对改善我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学界尚缺乏社会政策体系构建视角的系统研究.囿于福利缺乏、内需不足,中国应构建出适应经济、社会转型需要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政策模式——即从生产型社会政策模式转向积极社会政策模式,这一模式转型亟待实现五维度转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积极社会政策体系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重庆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各项社会政策均有明显的积极社会政策蕴意,“重庆实践”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过劳死"是一种过度劳累而死亡的社会现象.我国农民工"过劳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农民工"过劳死"具有负面社会价值,不符合社会正义,是偏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个最高社会价值目标轨迹的,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7.
居住模式蕴含着最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同时,居住模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文章在居住隔离理论、社会距离理论以及社会融合理论的基础上,使用2013年、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借助定序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实证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居住隔离影响其社会距离的作用机制、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居住隔离是社会距离产生的重要因素;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的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明显大于居住在别墅区、商品房、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的农民工;邻里隔离消减了互动和沟通的机会,拉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已购商品房的农民工社会距离较小,而租房居住的农民工社会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门槛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英 《学习论坛》2005,21(9):76-78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所遭遇的社会门槛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排斥凸显出社会不公。这就需要在确立社会公正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反社会排斥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具体而言,制度上的安排要克服集体排他的倾向,给予农民工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允许并鼓励农民工建立自己合法的社团组织;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农民工社会服务供给第三方主体的社会组织,开展了大量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服务工作。但是比较而言,无论是相对于西方成熟的公民社会,还是相对于国内如火如荼的环保、扶贫等组织,我国服务农民工的社会组织尚处于"婴儿期"。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农民工的作用,需要政府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改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对农民工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培育发展融入性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发挥工会等枢纽型社会组织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作用,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治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永久 《探索》2013,(1):161-165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革命的推动,国家与社会开始分离,即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来自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包括国家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日益异化为控制社会的力量;从最终意义上说,国家终将回归社会,实现与社会的统一.“国家-社会”分析范式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乡村治理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分析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