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众多的影响,给唯物史观提出许多新课题。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以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己任的唯物史观,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探究知识经济所引起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化及其特点,从社会生产和生产活动方式入手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种活动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认真探讨那些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若干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一、知识经济时代使我们对人类社会生产力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有必要进行再认识。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人们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知识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向知识信息的生产转变必将带来生产劳动的实质性的改变,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将会带来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构成唯物史观基石的基本观点——生产劳动的观点必将随着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一)精神生产的含义对此有四种意见①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反映活动,是以人类大脑的功能为基础的精神活动。②认为精神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生产活动,本质上是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和精神不是同一系列的范畴,它属于物质范畴、社会存在范畴。这是因为精神生产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的活动过程,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发展观和思想方法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改革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改革发展问题要坚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统一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基础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形式,是精神产品的吸取消化,并转化为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形式。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两者结合的总和,将构成社会精神文明的成果。它们三者的内在运动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结合方式,将形成精神文明的立体结构和自我运动体系。因此,要搞好  相似文献   

5.
湘西州进入“西部大开发”后,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搞大开发了,就应该尽量减少点“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经济要上,审计等监督要让”。此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审计是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讲,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从审计的产生和定义可以看出,审计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只要有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就必须有审计监督。因此,不是“经济要上,审计要让”的问题,反而是“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气候与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是生物的再生产,既有社会再生产过程,也有自然再生产过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命活动过程与天气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农业生产活动通过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控制,使生物再生产过程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目的来进行,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气候既是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之一,又为生物提供了不同量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之一。气候资源象其它资源一样有地域性,在数量、质量及组合特征上有很大的地域差异,其表现在时间的变化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性、必然性的,还是没有规律性,由偶然性,由人们的意志与随意的无规律的活动决定的?这个问题,马克思早已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2卷第101-102页)社会经济形态是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服从一定规律的,是服从于内在必然性的。所以,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4卷第247页)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简称"新思想")深刻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是在时间、空间中生成的,"新思想"显现出新时代这一"过程集合体"的真实性的存在样态和向上的目标性气质;以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主体即现实的人的生活境遇为依据、以人民为中心、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为价值旨归,是"新思想"的人学逻辑;历史活动即人民群众感性活动的实践构成了"新思想"的内在品质;"新思想"基于人民群众感性活动的实践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着力于推进改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从历史方位→历史主体→历史活动→历史规律构成的层层递进的内在统一的逻辑架构的唯物史观解读中,深入把握"新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  相似文献   

10.
冯成 《当代贵州》2006,(11):26-27
企业管理是根据企业的特性及生产经营规律,按照市场反映出来的社会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目标,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社会需要,同时求得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满足职工利益的一系列活动。是否科学、有效的管理决定着企业效益的好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社会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村庄成员由传统的同质性向差异性发展,农民出现分化。以往高度同一的集体祭祖活动难以适应宗族成员差异性的发展现实,集体祭祀活动解散并分化出房支祭祖和家庭祭祖。调查发现,祭祀活动分化是村庄阶层分化在信仰仪式上的折射。分化后的祭祖活动,又被村庄社会生活的强竞争性所利用且为之服务。祭祀的分化虽然迎合了农村社会的发展现状,满足了成员对文化生活的差异性需求,但同时也让村庄社会难以实现文化整合。村庄社会面临解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采取一定的社会方式进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为了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燃料等生活资料。为此,就必须进行生产。马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视野中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霞 《求实》2006,(Z3):239-240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他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克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这种看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首先,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自始至终地贯彻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在  相似文献   

15.
衣芳 《理论学刊》2004,(12):4-7
能否把握执政规律及其本质要求 ,关系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前途命运。可以从形成执政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执政主体、执政客体和政权及其关系的分析中 ,把握规律的最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要求。执政一般规律的最基本要求 ,就是执政主体的执政目的、执政方式等必须适应执政客体的状况及其要求 ,集中表现为适应人民大众的状况及其要求。这也就规定了执政者的执政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是为全社会、为人民大众 ,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人类社会执政活动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 ,又是共产党执政特殊规律的根本要求 ,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在新世纪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虽然是人们论述历史发展过程时经常使用的一个命题,但这个命题是不科学的,它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本文通过批判"历史目的论",阐明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性质、形成和实现过程,论证了这个命题的不科学性,并且指明应该用"人的活动有目的,历史发展有规律"的命题代替它。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经济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和利用 ,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和人类文明成果。与经济资源相比 ,人们对政治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显得淡漠许多。为适应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 ,政治体系及其运作过程必然发生变革 ,政治资源的配置机制也逐渐清晰起来 ,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侧重于表述在现代化进程中 ,人们对政治资源配置问题由冷漠到日益关注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利益关系、社会结构、个体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的变动构成了政治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 生态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体系。除了自然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外,就是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人口、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发展了,并提出了所谓“零度增长”论,认为社会必须实行“冻结”方针,停止一切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停止发展就意味着人类将自生自灭。这种观点认为:现有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高新技术手段解决的。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当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正>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作为研究人和财富的经济学,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人民群众的“身边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关于什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界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有的强谓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有的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本身进行具体分析,回答才能比较全面。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对这个过程发生作用的因素更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经济的和政治的两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因素,经济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活动就是首要的活动,人类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就不能停止生产,“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笫368页)。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生产方式是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