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4 毫秒
1.
陆游《老学庵笔记》里有一则趣事:苏轼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途中与弟弟苏辙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于是兄弟二人去买面条吃。粗粮做的面条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直叹气,但是苏轼已经很快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相似文献   

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但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同样是世代传诵的佳作。时分时合的结构特色、真朴的细节白描、简洁明白的用语使该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春秋时期思想空前活跃,文学艺术异常繁荣",春秋笔法"几千年来为士人青睐。无论是苏轼、苏辙两文豪还是胡适、鲁迅,对彼时士人的精神品格都推崇有加。"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渊受鲁定公邀请去看马术表演,看到马跑了很远的路,但训练师仍然不停地鞭打它们,他便借机吐槽鲁国的国策,说百姓就像这些可怜的马,被逼得太紧。鲁定公听了,羞愧难当,赶紧认错改正。  相似文献   

4.
周玲 《廉政瞭望》2021,(7):61-61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在文坛上留下辉煌的一笔。到底是什么样的父亲培养了这样优秀的儿子?三苏祠一块饱含感叹的"是父是子"廉政牌匾,向人们讲述着苏洵的育子故事。名字背后的寄托当一个婴儿降生,父母会为他取名,期待孩子健康成长、茁壮成材。早年,苏洵和程夫人育有二女一子,后一儿一女夭亡,因此苏轼、苏辙出生后,苏洵夫妇对他们的培养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苏轼故里眉山市东坡区,这句警示镌刻得尤为醒目。苏轼以掘湖修堤留下清廉美名,他故里的个别基层干部却在2012年东坡岛征地拆迁中营私舞弊、大肆谋利,玷污东坡之名,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东坡区土地乡原人大主席邹汝  相似文献   

6.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宋代邵博对乐山的描写流传至今。乐山,古称嘉州,是一座有近3000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而知名。乐山又是一个地灵人杰的文化之乡,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和当代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均是乐山人。目前,发轫于2003年的“中国第一山”建设紧锣密鼓,乐山市委、市政府正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乐山独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跨世纪旅游大城市的宏伟蓝图,预示了乐山城市建设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1101年,66岁的苏轼在从儋州(今属海南)放还中原途中,写下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此时,距离他去世只有两个多月了。当他"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时可能不会想到,自己的仕宦人生,将在起起伏伏、不断交流与贬谪中度过。后人用"8341"来概括苏轼的宦游人生,"8"是指苏轼先后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州太守。3,即其先后短暂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最长才九个月。4,即其人  相似文献   

8.
<正>公元1092年2月,苏轼从颍州移知扬州,到8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在扬州做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为官之道和一心为民的作风,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苏轼一到扬州,发现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丰年还不如凶年好过,于是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例,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运用上的参照,来发掘诗歌背后苏轼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0.
说“抑欲”     
正传说西北关中玉女洞中有一奇特之泉,极清澈,又异常甘美。若人有幸得饮此泉,不只百病全消,还会长生不老。苏轼在游玉女洞时,口干舌燥之际痛饮仙泉,顿觉名不虚传。苏轼是个颇懂享受之人,当即决定定期派手下卫卒前来取水。为防止卫卒用其他地方的水冒充此泉之水,苏轼与负责玉女洞事务的中兴寺僧破竹为契,两人各持其一,作为卫卒往来的凭据,戏称为"调水符"。应该说,这个类似于古代调兵的方法从理论上说确实高明,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如  相似文献   

11.
中秋记忆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每至中秋,皓月如银,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思亲之情涌上心头。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中秋秋,皓天空如明月,心头。悲欢离缺,此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常是人们表达相思之情的佳句。"的词句,常是人们佳句  相似文献   

12.
明人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  相似文献   

13.
重读苏轼     
正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名句为大家所熟记。提到苏轼,不能不提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的一些内容过于急功近利,损害了百姓利益,因而不被变法派赏识,被迫离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失败,保守派执政,本该重新被起用的苏轼却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又不得保守派认可。苏轼被一贬再贬,最后到遥远的海南岛。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待人接物中,很善于从细节看一个人的品质。谢景温原来和苏轼关系不错。有一次,两人在郊外行走,一只受伤的小鸟从树上掉下来,谢景温抬脚就把这只小鸟踢到一边。他这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动作,却让苏轼心凉半截:这一定是个轻贱生命、损人利己之徒,  相似文献   

15.
正"火神山医院"在宋代时就出现了,当时叫做"安乐坊"。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一带先旱后疫,染病百姓不计其数。由于地方官员救灾不力,《梦溪笔谈》中记载出现了"十之五六尽皆病死"的惨状。这时,时任杭州通判苏轼,把沈起、刘彝等不作为的地方官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们"使十余万人暴露瘴毒"。接着,他请求朝廷延缓贡米时限,请求救济,使米价回落到正常水平,灾情很快得以缓解。苏轼跟杭州缘分未尽,十多年后他兜兜转转回到杭州任太守。刚上任,杭州又发生灾荒并引发瘟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代文豪苏轼,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说他所画飞鸟"颈足皆展",事实上,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苏轼因此呼吁,君子必须"务学而好问",谨防"观物不审"。在《书戴嵩画牛》中,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却被牧童看出破绽: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显然画错了。  相似文献   

17.
正"风气"一词,古已有之,大家并不陌生,它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意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后被人们借来指社会上和某个群体中流行的风尚习气。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周书》亦有云:"斯则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什么东西一旦形成风气,便"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爱惜风气,如护元气",可谓深明其理,一语道出了风气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东坡治杭     
宋元佑四年(1089年),为避开朝廷党争,连上四道奏章请求外任的苏轼,被任命为浙西地区行政长官兼杭州太守。这是苏轼第二次到杭州。熙宁年间,在杭州任通判(知州副手)时,苏轼曾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9.
苏轼有较多关于“穷”与“工”关系的思考,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诗人例穷”、“穷能工诗”、“诗能穷人”。苏轼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其中抒发了强烈的身世之感。苏轼还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国勇 《奋斗》2011,(1):62-63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拜访宰相王安石,在书房等候时,见书案上写着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不由哑然失笑。虽说王安石作诗喜作巧语多辟蹊径.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吧。这明月哪里会叫,黄犬又如何能卧于花心?不通,不通之极!于是,苏轼把这两句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改后苏轼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