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加速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在两化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但是,城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时,城市本身出现了"城市病".城市病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背自然规律搞建设而表现出来的与人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失衡和无序现象,它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和经济发展成本上升,进而导致城市竞争力丧失,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等等.对此,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休戚相关,相辅相成。常德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追求精神文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追求城市化的质量,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树立了城市品牌和城市特色,实现了城市化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价值追求。一、发展战略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化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事关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如何对待城市化中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规划部署城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城市群源于福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中心城市建设之间有着直接的历史联系和紧密的逻辑关系.解决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理范围、对外联系和内部结构三个关键问题,才能对其准确定位.福建省建设城市群具备一定的条件,但难度较大,基础还不够扎实,海西城市群明显落后于第一集团,但在第二集团中并不弱.在制定海西城市群规划时,应着力解决若干战略性的关键问题,而不是盲目追求城市数量.  相似文献   

4.
国外村镇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美等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开始重视乡村建设,村镇建设经历了较长时间,在村镇建设方面的规划理论及实践经验比较成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不均衡,村镇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研究其他国家村镇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为我国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其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既面临困境,也充满机遇,湖州市南浔区的新型城市化建设面临着规划滞后,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薄弱,特色亮点不多;功能缺失,集聚能力不强;质量不优,人的城市化不充分;效能不高,体制机制不全等问题,为了实现新型城市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应以提升理念为前提,不断拓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切实提升城市建设规划水平。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大力增强新型城市化内在动力。以提升综合治理水平为路径,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不断激发新型城市化建设的生机活力。最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严格遵循‘高标准抓好规划,高质量展开建设,高起点改善环境,高效能加强管理’的原则,力争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把贵阳市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这是我市跨世纪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脉搏,推进城市建设 回顾贵阳市的历史,城市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前。虽然历经几百年,贵阳市的建  相似文献   

7.
付松 《当代贵州》2013,(28):34-35
山区城市特点、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文明特征.这是独具贵州风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新路子.2013年,按照“试点探索、全面启动、规划引领、项目推进”的路线图,贵州省全面启动了100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工作.城市综合体因为汇聚了商业、办公、居住、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城市之心”.2012年以来,各种形态的城市综合体在全省范围内相继涌现,在充分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也不断给人们带全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董苏萱 《党史纵横》2010,(12):60-61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一系列延续至今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文化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兴衰,凝聚着民族精神,这就是城市的文脉。我们要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和这座城市独具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9.
唐烨 《新湘评论》2014,(9):50-50
零陵作为永州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核心区,必须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在历史文化的大视野中规划建设经营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进文化旅游建设。  相似文献   

10.
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速度的两倍.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的约束"瓶颈",保障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个背景下,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人口城市化、模式多元化、空间均衡化、动力市场化。推进城镇化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一是深化土地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形成人口城市化正常发展的机制。二是强化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建立统筹城乡、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三是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财税体制,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投融资机制。四是改革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城镇化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需要在明确城市定位、提高文明程度、培育文化软实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美化城市空间和突出滨海滨江特色六大方面着力推进福州城市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13.
城市特色是城市参与全球化的资本、推进城市化的坐标,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根基,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城市特色具有导向性、系统性、基础性、渗透性、传承性、稀缺性。以杭州为例,提出靠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文化、城市禀赋彰显城市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朱尼 《共产党人》2009,(19):38-40,42
自治区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中心城市带动、科技兴宁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宁夏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陈高泽 《当代贵州》2013,(24):52-53
盘县特色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特色内涵,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通过增加交通、卫生、水利等公共产品供给,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盘县,这座资源型城市在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期间转型发展,全面推进特色小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是区域经济活动核心。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如何解决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新世纪赋予我们的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加快小城镇建设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是缩小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别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加快城市化进程 ,必须消除体制障碍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 ,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建设是区域发展的中心环节。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高唐,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思路,全力打造城湖一色、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名城,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大手笔规划。按照建设中国书画艺术名城的定位和“彰显特色、功能完善、城乡统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11平方公里南城区的详细规划,制定以环城绿化带、城区道路绿化带、街头绿地、广场公园为重点的绿化工程的详细规划,制定道路建设的详细规划以及城中村改造的详细规划。通过这几项规划的制定,确保城区规划覆盖率达到85%以上。大视野运作…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统称之为城市病。妥善解决城市病问题,是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分析城市病产生的原因、规律,寻找治理思路与对策,可以为解决我国城市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规划和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习近平首都建设思想为指导,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