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不断更新司法理念,准确把握司法人性化的基本尺度,提高公民的法律修养和法律信仰程度是“人性化司法”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当前,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公众司法参与提供了制度空间、基本动因和技术平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我们应对公众司法参与进行系统性的逻辑建构,包括司法基本信息的知情机制、司法运作过程的监督机制及司法运作结果选择的回应机制等,这将在制度化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司法机关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郑建 《前线》2015,(4):112-117
司法公正是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是法治的灵魂和核心。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将公正认定为司法的基本价值之一,对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解,强调暴虐速亡,多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深刻阐释公正这一司法理念的现实意义,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领域推崇一种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在确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要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工作的任务是打击、惩治犯罪,规范和调整社会管理关系,保护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司法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确保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广大政法干警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的必然要求。全省司法行政系统要按照中央、省委领导同志的要求,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扎实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务求实效。(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罗干同志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研讨班上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6.
陈发桂 《唯实》2010,(6):62-67
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间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制度化建构提供了制度、动因和技术等基本生成要素。形成制度化的网络公众司法参与,需要选择从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这些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司法改革做出了整个部署。当前司法改革面对着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审判权弱化和司法腐败四大问题,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回归司法权本质属性,树立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强化司法责任两大目标。当前司法改革要在司法权配置、司法权力运行和司法监督三大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细化深化司法改革的各项要求,推动司法改革更大发展,积极稳妥处理好司法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法制建设的关键,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切法律活动的出发点。法制的可持续现代化必将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纳入立法、司法和守法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以及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作为发展国家政治文明的三大主题,并对司法改革提出了明确任务。最高法院在近期制定出台了“二五”改革纲要确定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基本任务和目标,人民法院必将承担起日益沉重的历史使命和具体工作任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法院将通过推进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现代司法制度,以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权威。在新形势下,惟有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开拓创新,以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制度创新、改善法院建设为目…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公正是永葆法治活力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重大举措[1](P25),为中国法治建设绘就了宏伟蓝图。中国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中,既取得了一系列的法治建设成绩,也存在法治建设的一些不足。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是"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从社会公正的视域来看,中国在"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道路上,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闻斋 《求贤》2011,(11):16-16
认真地对待常识,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发展过程中.却出现许多与法治的常识和司法的规律要求不符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司法理念是社会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法律发展的理论指导。司法理念给予社会法律结构完善、法律执行提供理念引导。同时,司法理念也是社会发展阶级利益在制度层面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我国司法理念也实现历史阶段性演变。我国司法理念是基于古代封建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由"法律至上"向"人本至上"转变。对我国司法理念的探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司法理念的历史演变的阶段进行分析,针对现代司法理念发展阶段,进行司法理念的反思,提出我国司法理念进一步优化完善的发展新趋向,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健全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加强司法效能建设日益成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司法迟延和诉讼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司法正义价值的实现。司法正义的基本价值包括公正和效率两方面。一般状态下,公正和效率之间并不仅仅体现为矛盾和冲突,正当的司法程序可以实现正义和效率的兼容,通过程序正义确保实体正义的实现,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同时兼顾司法效率。程序和制度的合理设计是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和谐思想,符合和谐社会的法治原则,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人权保障理念,适应了和谐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牢固树立促进杜套和谐的新的刑事司法理念,大胆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的相关司法制度,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相关刑事案件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加强检察队伍班子建设的根本保证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7.
谦抑性是现代刑法的基本理念,谦抑性的贯彻落实和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模式密切相关。从形式上看,采用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规定模式在立法上未体现出谦抑性的要求,而采用立法定性+定量的规定模式在立法上直接嵌入了刑法谦抑的基本理念。但是二者只是涉及到轻微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问题,并不能代表刑法是否谦抑。采用立法定性+定量的刑法规定模式,要明确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处罚条件,在司法中对定量要素进一步确认,刑法谦抑性的贯彻需要立法和司法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法效率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司法公正的大背景,从法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司法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提出在司法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司法成本的支出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司法收益,以期符合法的目的和精神,并从社会分工、司法管理、观念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影响司法效率理念运行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陪审制度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公民直接参与审判 ,可以说是“人民主权”的一种具体表现 ,同时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监督司法、抑制腐败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今以追求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中 ,陪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后 ,1 954年颁布的宪法第 7条规定了一项宪法原则 ,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依照法律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陪审制度由此而得到确定。同年制定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将此规定具体化 ,“除了简单的刑事、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独立审理外 ,第一审合议庭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  相似文献   

20.
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既是推行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司法公正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诉求的基本制度保障。从法理学的角度审视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其本身即承载着人权价值、正义价值、效率价值等多种价值。人权价值是这一制度所体现出来的最主要的价值,正义价值是这一制度的终极价值,效率价值是这一制度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