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邓大才  卢丛丛 《求实》2023,(2):69-80+111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囿于国家治理视角相对抽象化与社会治理视角相对表层化的局限,基层治理视角理应回归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然逻辑。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自主实践,乡村治理共同体实践样态体现为目标一致的公共事务、“一核多元”的协商共治和责权利一体的分类治理。该实践基于“行政激活自治”机制,通过利益关联、责任网络与动员结构构建,实现自治动力激活、自治能力提升与自治行动促成,保证乡村治理共同体有效运转。乡村治理共同体实现基层政权的重心下沉、组织嵌入与权威嵌入,形成“嵌入型政权”,而从“悬浮型政权”向“嵌入型政权”转型,蕴含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基本逻辑,增强了基层治理韧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新疆的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文化润疆”的重要载体,在加强新疆基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资源整合不够、机制不畅、志愿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进行改进和加强。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建立协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经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对加快推进海东市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里程碑意义。移风易俗工作是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对海东而言,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着  相似文献   

4.
马超峰  薛美琴 《求实》2022,(1):43-57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畅通国家与社会之间精神通道的铸魂工程,也是基层社会民情再造的关键举措。有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仅要关注制度与组织层面的运行过程,还要理解个体与情感维度的微观机制。借助空间、资源与行动三个向度的有效整合,文明实践形成了组织与制度层面的良序运行。引入互动仪式链理论,进一步分析组织行动中的情感机制,是理解文明实践微观机制的关键。在情感聚合、情感锦标赛、情感可视化三重机制之下,文明实践实现了情感链条转换、正向情感增能与情感过程管理,基层治理的民情基础也得以再造。情感视角的民情再造解读与"过程—机制"的双层分析,拓展了组织制度分析的局限,丰富了基层治理研究中的微观机制讨论。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与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指向和战略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的核心在于建构一核多元的治理共同体,新时代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来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行动逻辑层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遵循的是整合碎片化乡村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培育乡村社会自治能力的逻辑;在实践路径方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核心在于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引领、政治吸纳与嵌入动员相结合的组织建设,以及民主决策与执行监督相统一的行动统筹。通过凝聚治理共识、增强治理合力,从而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6.
温丙存 《探索》2023,(3):137-148
移风易俗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道必答难题,其有效治理虽离不开国家主导,但更需找回村民主体性。为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治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至2022年先后征集推介三批84个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这些典型案例的探索实践表明,实现村庄移风易俗的有效治理,需要从自治规范指导、物质利益诱导、先进典范教导三个维度和路向找回村民主体性。从村庄场域中移风易俗的具体实践和治理技术看,自治规范指导旨在使村民“遵规守矩”,将内生性自治规范引导与群众性自治组织督导相结合;物质利益诱导旨在使村民“德者有得”,运用积分制等开展正向的物质激励;先进典范教导则旨在使村民“见贤思齐”,发挥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与身边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村移风易俗有效治理上找回村民主体性的这一实现逻辑和发展路向,暗合了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所需的公共规则重建、公共资源重配和公共权威重塑。  相似文献   

7.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保障,乡村振兴的多元融合、嵌入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着高度的价值契合,文化嵌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激活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文化要素,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西方文化的精华嵌入乡风文明之中,促进多种文化在互嵌过程中有机耦合,在文化嵌入与融合过程中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爱明 《新长征》2021,(4):38-39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战略之举。作为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试点,梅河口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先行先试,探索创新,高标准建设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22个实践基地,坚持文明实践与文明城市创建、民生工作、新农村建设相融合。  相似文献   

9.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然而,当前推进移风易俗治理工作中存在着思想转变不彻底、宣传示范不深入、主体配合不密切、制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安排,是新时期做好我国"三农"工作的总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效推进移风易俗治理工作,应做到抓住关键少数,促进思想转变;典型示范带动、引领文明乡风;联动自治结合、形成整体合力;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10.
行政与自治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两种基本工具,其不同组合方式生成了行政支配型、自治主导型、行政适配自治型三种村级治理结构。基于罗村“人情风”整治实践考察发现,行政适配自治型治理结构因基于村民同意的内生性公共规则能够获得权威基础,“共识+强制”规则嵌入能够获得普遍约束力,村民间的弥散化问责能够最小化治理成本,从而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实践表明,治理人情异化现象并不必然以国家在场作为前提条件,乡村自主生产的公共规则可以部分约束人情内卷化困境,而行政力量适时嵌入则可以进一步提供规制权。在实践中,要通过处理好村民公共性与行政嵌入的关系,找回乡村主体性。通过行政与自治力量在乡村场域中的有效互动,形成行政适配自治的善治局面,从而最大化基层乡风文明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扶余市农民志愿者立足本村屯,以道德宣讲、乡村建设、邻里守望和移风易俗为志愿服务重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使文明实践活动更加制度化、精准化、常态化。目前,农民志愿者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1.4万余人,直接带动和影响3万余人常年参与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2.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基于历史、理论、制度的三重维度分析,总结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柘荣县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成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调动群众参与,推进多元共治,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进一步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到基层治理实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5.
优秀农耕文化积淀了我国上千年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及社会效益。把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乡民情感、指导农业生产、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塑造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社会德治,还有利于巩固乡村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塑造社会价值共同体,聚合多元社会力量,达成乡村社会善治目标。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城乡融合为视角,以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三治"融合为框架,厘清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勾画深度嵌入的图景,化解有机嵌入的障碍,构建高效嵌入路径,这既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社会德治能力提升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基层党建工作影响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是破解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一)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决定的,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政党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内容,  相似文献   

17.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道德引领、矛盾化解、民生服务、社会动员功能,对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动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效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手段。从结合点、关键点、突破点、落脚点等三个方面厘清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资源嵌入、文化嵌入、场域嵌入等三个方面分析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路径,从而得出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为此,要着力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夯实治理基础;健全志愿服务动力培育机制,激发服务活力;完善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保证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常态化、长效性和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一、明确建设目标:凝聚群众,塑造时代新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塑造时代新人,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里有几点需要明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是由生态治理实践决定和推动的,而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就在于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正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推动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生态治理实践创新又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我们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地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认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指导生态治理实践创新的十大着力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自信,进一步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多种治理力量交汇融通的场域,既有体现政府层面意志力的法治力量,也有反映民间层面软控力的俗治力量。两种力量在乡村治理场域构建了大小两个治理传统,其中作为治理小传统的乡村俗治,以乡村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为基础性规范力,在对乡村民众行为的规范约束中维持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维护乡村秩序的稳定。在我国传统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俗治建构了乡村治理的民俗文化网络这一传统治理模式。在现代性日益凸显的新时代乡村社会,乡村俗治传统的当代实践需注重从俗治模式重构、俗治思维表达、俗治问题规避三方面与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相融通,助力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