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波 《企业党建》2012,(5):27-2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长期的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未来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蕴含着一系列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2.
美国小企业被誉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在美国,小企业是指雇员不超过500人的企业。其中,制造业小企业的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服务业小企业的雇员人数在100人以下。按照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2,(15):126-126
有数据预计,中国将延续2010年和2011年的格局,继续成为全球制造业产出最高的国家。从成本来看,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时薪是22美元,中国工人时薪为2美元,单从工资看,中国的生产成本仅为美国的9%,“中国制造”有成本优势。然而,如果要比较财富创造能力,“中国制造”压力还很大。仅拿工业增加值率来说,发达国家是40%,世界总体是35%,而中国制造业是26.5%,我们面临着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宾建成  詹花秀 《探索》2012,(6):93-97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重启"再工业化"战略,明确提出了"提振经济,重振制造业"的目标,意图通过促进出口和制造业增长,实现向实体经济回归,重塑美国经济实力。美国重振制造业将使我国制造业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形势,对我国开展国际贸易和利用外商投资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更加严重,中美贸易摩擦可能较前更为激烈,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速可能放缓。我国宜扬长避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合理调整制造业布局,在巩固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周边自贸区网络,积极鼓励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以继续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美国制造业:在创新中调整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在此期间,美国各界对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达成了共识,即无论什么时代,制造业都是一个创造财富、提供就业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美国通过出台“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多种举措,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重振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从美国制造业的国内、国际表现看,这一战略已经初显成效.先进制造业承载着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历史使命,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启示至少有三点:一是充分认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是提高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三是增强以质取胜意识,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美国制造业有数百万人失业,但各个领域又严重缺乏焊接工、电工和机械师等技术工人,这表明美国制造业正在出现技工荒。  相似文献   

8.
柴野 《理论导报》2012,(12):34-34
在世界经济下行,欧债危机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究其原因,德国是靠制造业的优势、强劲的出口以及劳动力收入的增长来实现稳定增长的。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制造业衰退的情况下,德国之所以能保持制造业的优势,关键是能顺畅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规避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风险。有经济学家测算指出,德国经济增长额的60%是依靠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获得的。  相似文献   

9.
牛振华 《前线》2013,(8):75-77
2009年,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鼓励企业家把制造业工作岗位带回美国,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由此掀起了一股“再工业化”浪潮。美国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这一调整令人关注。随着这一战略的推进,扭转经济困境的效果初步显现。对于依然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北京而言,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一、美国低端制造业流出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遭受打击,中端制造业保持优势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向高端产业转型,在将更多资源充分利用在高附加值产业的同时,加速将产业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造成国际产业转移的低端化。但是像电子产品、家电和轮船制造业等中端制造业,不仅需要相对完备的生产线、熟练的技术工人、先进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2009年,美国在制造业产出方面仍处于世界首位。然而分析人士预测说,美国很可能在2011年失去这个头号地位,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美国在制造业产值方面连续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历史,很可能就此终结。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通视有限公司最近公布的一份数据对比报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3,(6):57-58
马秀莲在4月8日的《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底特律是后工业时代工业城市的一首挽歌。曾经是美国汽车工业代名词的底特律,现在是美国最贫困的城市之一。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底特律的衰败深深植根于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结构转型,尤其是美国汽车制造业荣衰之中。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06,(4):57-5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称霸世界的美国机器制造业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以好莱坞电影为旗舰的文化产业,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遮盖了全世界。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知不觉中世界各国已经在美国文化的挤压下生活了。有人形容美国文化产业如同压路机一样碾压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国家的文化部长们呼吁:各国如果不作有效抵抗。美国文化的洪水将把全球文化市场变成沼泽,世界的多元化文化将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14.
黄希惠  张蔚菊 《唯实》2014,(11):88-91
本文拟以20世纪雄霸世界汽车业的底特律市为例,循其盛极一时直至在新世纪破产的历史轨迹,追踪美国从制造业为王递进到创新引领世界、现代服务业勃兴背景下,“底特律隐喻”的警示与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担心的不是特朗普的政策,也不是东南亚等国家的成本优势,而是对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的认识,是对制造业竞争环境恶化的漠视。特朗普和以前当选美国总统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他真的在兑现他竞选时的很多承诺,尽管这些承诺极具争议。以他"制造业回流"的政策为例,特朗普"雇美国人,用美国货"的口号似乎不现实,但他对制造业的重视却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6.
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与国际货币体系错配制约了承接制造业转移国家的技术创新。国际制造业转移中货币体系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形成的良性贸易环境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国际货币匹配对英国、美国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支持作用和国际货币体系错配造成德国、日本与制造业强国失之交臂。在国际制造业转移与货币体系错配的环境下,中国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应采取以下措施与对策:建立国际需求差别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将外汇债权转化为企业利用国外资源权,利用汇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通过塑造平等的国际贸易新秩序促进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4,(12)
<正>一些专家学者倾向于认为,美国正在藉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来实现制造业的强势回归,并以此重构全球分工体系。真相到底如何?我们该怎样应对?这是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一、危机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回暖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产业价值链看,一个重要的趋势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逐渐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两端延伸(主要指市场与研发),而将处于中间环节、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向中  相似文献   

18.
美国"再工业化"旨在通过重振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将对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特殊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支柱,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新常态"的根基。笔者通过深入探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与政策,并分析其影响,以期更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求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再工业化"旨在通过重振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将对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特殊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支柱,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将成为"新常态"的根基。文章深入探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质与政策,并分析其影响,以期更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寻求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共汽车车身上能看到这样一幅广告:“小企业其实‘大’得足以影响美国经济(Asmallbusi-nessisbigenoughtoinfluencetheU.S.economy)。”美国总统布什也曾公开说过:“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心脏(SmallbusinessesaretheheartoftheAmeri-caneconomy)。”两句话同样简洁并带有感情色彩,实实在在地反映了美国人对小企业的重视。一美国的经济统计一般很少使用中型企业概念,只有大小企业之分。按照官方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简称SBA)的定义,小企业是指其雇员少于500人。但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所区别,制造业的小企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