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生成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它大致经历了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骤,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从理论逻辑看,它蕴含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要素;从实践逻辑看,它体现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实践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和坚持中国发展与人类发展相互统一的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2.
在中共历史上,作为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概念,"中共党史"一词最早由张闻天于1938年提出。在此之前,党的文献和早期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通常使用的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史"、"党的历史"、"党史"、"中共史"、"中国史"等概念。1942年毛泽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讲话,对"中共党史"概念的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党史"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联共(布)党史"或"联共党史"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疫情加速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对如何"于危机中谋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履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诺言、如何承担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安全的义务,中国共产党作出思考,并得出答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理论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指导下提出的;从现实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党基于改革开放提供的强大信心,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主动选择的战略谋划;从价值逻辑看,"新发展格局"是中国为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承诺而付出的行动。  相似文献   

4.
曹芳  陆卫明 《求实》2020,(2):4-12,M0003
"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当代体现,是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从历史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来看,"两个维护"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伟大斗争的战略选择。深刻理解这三重逻辑的理论意蕴,是深刻把握"两个维护"的极端重要性、以坚决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是对古今中外历史的反思与借鉴,体现了历史逻辑的必然。从历史的深度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根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而且反思了中国近代现代化尝试失败的历史教训和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历史的宽度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吸取了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和当前拉美国家现代化陷阱的教训,而且借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秋 《奋斗》2022,(2):18-21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党带领人民胜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坚持胸怀天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相贯通的原则出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虎旭昕 《理论建设》2020,36(1):40-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什么是现代化""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新时代"现代化"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战略。但新的现代化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历史基因和思想源流。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习近平同邓小平的现代化观念之间存在明晰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逻辑层面从起点、原则到落脚点整条逻辑链上的一脉相承;观念层面从理念、路径到战略上的三维拓宽。从时间、空间、模式三重理路着手,对这种关系之形成背景、发展方向进行审视,以展现和阐释二者关系的多个面向。  相似文献   

8.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重大战略举措,依规治党则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有力保障。依规治党思想生成于实践并最终指向实践,是由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时代逻辑、问题逻辑等生成要素构成的。从理论逻辑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规治党思想的承继发展;从历史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运用党内法规制度管党治党历史经验的凝练提升;从时代逻辑看,它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的科学判断;从问题逻辑看,它是探索克服新时代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困境的路径指向。从逻辑生成的视角来深刻理解和把握依规治党思想,对于新时代增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完整的阐释。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社会繁荣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格局日益严峻、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等现实挑战。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全方位系统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作用、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5,(3)
用西方的治理理论来套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误读。中国共产党自从执政以来,就经常使用"治理"一词,并不断拓展其使用范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使用的"国家治理",不是从西方借过来的全新概念,而是从其60多年治国理政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中生长出来的结果。不应过分解读"国家治理"这一概念的新意,更不能用西方的治理理论来简单裁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关键不是"国家治理",而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考察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文明逻辑、生产力逻辑与民生逻辑,对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有世界眼光,更要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盛世之一,汉文帝、汉景帝在不到40年时间里将一个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文景之治"留给后世诸多治国理政的深刻启示,对于当前调控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诸多裨益。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确定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边界",主要包括"历史的边界"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分,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联系。其次,要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现状出发,综合各种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及其特点,确定一个核心概念之后再逻辑地展开;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概念逐次推导出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研究的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是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笔者近日赴西欧参与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专题调研考察。调研期间笔者发现,"治理"在西欧是一个热门概念。在西欧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治理"概念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并通过在这一概念之前加上修饰性、限定性词语而衍生出相关概念群,如"全球治理""国家治理"等。但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这体现了党的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创新与发展能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其制度效能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当紧紧抓住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既要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联系,寻找逻辑契合点;又要在建立两者逻辑契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0年:探索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析改革开放30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从逻辑起点、探索历程、经验启示、前景展望等角度切入.改革开放30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国家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相对封闭状态转向全面开放状态、由保守状态转向改革状态,党自身由残存的"革命党"思维转向执政党思维;改革开放30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历程既包含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本身的探索历程,同时也内含了党员队伍建设的探索历程;改革开放30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贯穿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形成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从发展趋势和前景上看,今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民主之路、统筹之路、法治之路、民心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论党的先进性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涛 《实事求是》2004,4(2):25-27
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阶级基础的先进性、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以及实践性等几方面要素的辩证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它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两方面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专门部署。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伟大"整体部署,到对制度优势、制度图谱、制度建设作出集中性系统性思考,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取得一系列明显成就,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19.
陈家志 《理论研究》2019,(5):45-48,54
"看齐意识"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从传统文化上看,"齐"是中国儒家推崇的理想政治秩序;从理论溯源上看,"看齐"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组织特征和原则要求;从革命历史上看,"看齐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集中统一领导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从现实实践上看,增强"看齐意识"是当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建设,是实现党建工作制度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要法宝。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建设,要从鼓励各地进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创新、总结提炼我党在群众路线制度化方面已取得的成果、推广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群众路线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制度等方面着手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