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站稳人民立场,保持人民情怀,顺应人民愿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价值追求、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发展理念和外交战略的人民性,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生建设,全方位开展大国外交,积极把握时代要求,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人民性意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两个主体”和人与自然“两个尺度”的思想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民性的立论基础,绿色发展理念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价值逻辑、保障人民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趋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三个方面凸显了其人民性意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坚定人民性和人类性相统一的价值立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三个统一”的价值标准,增强人民对绿色发展的价值认同以及加强绿色制度建设,是加快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人民性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性和人民性重要论述,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从思想理论上廓清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其次要切实坚持好人民性,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赵乃政 《新长征》2014,(1):11-11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重申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指明了方向。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报传播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也是服务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是赢得人心的执政"密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实践来看,人民群众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主体,人民至上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要义,执政为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始终浸透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在继承中华文化民本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共产党的人民性传统的前提下,在总结习近平基层工作经验的过程中,强调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充分依靠、尊重和造福人民,来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7.
张琴 《求实》2017,(2):14-25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和奋斗都是为了人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不断推进管党治党的进程中,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思想,并且始终将其贯穿在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习近平从严治党思想的人民性意蕴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对人民高度负责;从严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突出制度建设地位,保障权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8.
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两种不同的政党比较看,只有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相统一的。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看,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始终是相统一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推向新高度。新时代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统一好,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摆正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既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要加强人民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与人民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个时期人民性问题还成为新闻界的忌讳,直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问题才得以澄清。文章从争论"、禁区"现象出发,对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问题进行辨析,阐明发生争论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概念本身的误解;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关键也在对其深刻内涵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空间正义问题的重心从追求个人正义到追求社会正义,强调整体的差异性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叙述范式既是空间正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系统解读空间正义的主要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正义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叙述逻辑:在叙述背景上,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促使正义理念与人民性相统一;在叙述场域上,城市成为空间正义进行人民性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叙述理路上,空间正义实现了资本生产与人民城市权利实现的有机结合;在叙述价值上,实现了主体价值和正义价值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复杂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时代性日渐突出,为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兼顾国情世情的巨大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这其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更加重视和凸显人民性是价值归属。实现这一价值归属,要求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要一直明确发展目标和归宿的人民性,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着力修复提升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深刻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使命责任。这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切实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引领全社会团结前进。  相似文献   

13.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原则,根本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和灵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逻辑起点与根本价值取向。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的原则,创作出有品位、有格调、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高水平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和理解“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正确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最高价值主体,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共同价值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价值标准;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相统一,坚持勤俭节约与适度消费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民性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中坚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主体地位,善于引导和回应人民群众的意愿、意志和需要。人民性丰富和拓深了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本质的研究。人民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科学性、主导性、实践性辩证统一,协同创新。人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兜底维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人民性来做文章。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从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是其唯物论底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统筹兼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其辩证法底蕴;实践第一、狠抓落实,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施治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尊重人民群众在战"疫"中的主体地位,调整上层建筑、发挥法治在疫情防控中的保障作用是其唯物史观底蕴。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这一重要论述,澄清了人们在党性和人民性关系上的模糊认识,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内在规律,表明了在新形势下新的舆论格局和党的一贯主张,这对凝聚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意志,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同心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党性和人民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从本质上讲,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的生命力源于党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与人民的关系,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人民主体地位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及其建构的始终。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性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理念,又汲取中华传统法治民本思想,兼顾中国共产党法治实践、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结合社会发展中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薛竹 《当代党员》2020,(1):28-29
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突出的本质特征和最鲜明的理论品格。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有很多维度,从"知、情、意、行"四要素维度入手,能让我们更全面地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更深刻地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