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份已达到23个,低保对象已达1509万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补助金41.6亿元。多年来,中国坚持不懈地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农村存在丧失劳动能力、疾病缠身和自然灾害等致贫原因,开发式扶贫难以在一些困难农户身上奏效,并难以杜绝一些返贫现象,导致近年来中国农村减贫难度逐步加大,速度趋缓。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低保制度是最终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是丧失劳动能力或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群 ,对这些人口继续沿用开发性扶贫方式 ,不仅成本很高 ,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中国政府完全具备这样的财力与能力 ,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从根本上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3.
消除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国政府大规模扶贫成功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的转变,成为世界反贫困领域的翘楚。我国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温饱到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扶贫理念从救济式扶贫到资源开发式扶贫继而转入绿色生态扶贫阶段。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体制改革带动型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和制度化扶贫等阶段。扶贫战备从开发式扶贫向绿色生态扶贫转变。  相似文献   

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2007年全国已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目标是: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人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相似文献   

5.
《先锋队》1997,(2)
江泽民总书记谈扶贫工作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中央认为,今后五年扶贫任务不管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也要下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啃下这块硬骨头。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绝不能动摇。所...  相似文献   

6.
2011年底国务院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了“两个不愁”、“三项保障”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农村扶贫进入到新阶段。基于此,我们对未来十年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走势作以下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既定目标,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制订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规划》。近些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扶贫资金投人和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到1998年底,我省先后有近80万农村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占贫困人口总量的76%。但是,必须看到,我省扶贫攻坚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突出表现在:贫困人口数量仍比较多,除原有的贫困人口尚有28万未脱贫外,1997、1998两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又造成了一些脱贫人口重新返贫。…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重大制度变迁,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长期忽视的严重缺陷。作为公共产品,政府在低保体系的建构中承担着主导责任。闽北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近四年的实施,形成了一定模式,本文在对武夷山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式的特点,并通过对低保现状的具体分析,指出其实施效果如何偏离了政策目标,进而提出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民之所欲,政之所出。198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87年的2.5亿人减少N8000万人;1994年,我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用7年时间,解决这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7年攻坚,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3%。丰衣足食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理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才把这个久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0.
贵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保障。针对目前贵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贵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实现“应保尽保”;落实贫困人口核查机制;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完善的配套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田欲晓 《当代贵州》2007,(14):42-43
我省农村低保制度的确立,开创了从制度上抑制贫困和从制度上扶贫的新格局,可以说是继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我省扶贫历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1997,(3)
宏伟的事业艰巨的工程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纪实□本刊记者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既定的战略目标。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和政府就意识到了贫困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21世纪到来之前.怎样才能使全国农村现有的6千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最终摆脱贫困、解决温饱问题呢?笔者认为,唯有“硬件扶贫”与“软件扶贫”有机结合,才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所谓“硬件扶贫”,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资金投入扶贫,二是物资扶贫,三是项目扶贫;所谓“软件扶贫”,也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政策扶贫,二是科技扶贫,三是思想扶贫。近年来,怀化市把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着力寻找“硬件扶贫”与“软件扶贫”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有2.2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8%降为2000年的3%左右。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收效巨大。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全国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中贫困的比重还比较高,且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贫困程度较深,多种贫困并存,现存在贫困人口大都是极贫人口,多数是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国政府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要用本世纪最后七年时间,解决农村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国象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扶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截止1995年底,仍有6500万贫困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扶贫攻坚的形势仍很严俊。内蒙夏古自治区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经济基础薄弱,目前尚有220万贫困农牧业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荒漠沙化区、丘陵干旱区和水土流失区。要在不足四年…  相似文献   

16.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数量非常庞大。1978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5亿人,1993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由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30.7%下降到8.7%。从1994年到2000年七年间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攻坚战。因此。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不仅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而且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不是救济、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支持贫困地区的农民逐步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温饱,逐步脱贫致富。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党中央、国务院彻底改革了传统的分散救济式的扶贫方式,强调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成功的,必须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有2.2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8%降为2000年的3%左右。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收效巨大。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全国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中贫困的比重还比较高,且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贫困程度较  相似文献   

19.
《支部生活》2011,(12):44-44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至2688万人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指出,十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农村扶贫标准从2000年的865元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于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公布以后,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重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扶贫,有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狭义的扶贫通常是指政府和社会通过某些措施,增加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