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传统“和合”文化的积极内涵,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是治理国家的有效方略,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机制,也是解决矛盾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薛永武 《理论学刊》2007,1(2):117-120
“唯乐不可以为伪”是《乐记》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拟从以美导善的视界对这一命题进行三个向度的分析:从“物至知知”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郑卫之音”等“溺音”的否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雅颂之声”等“德音”的肯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不仅高度重视心物关系,而且非常注重在以美导善中阐释“唯乐不可以为伪”,认为乐的创造应该贵在情真,应该以善统真、以美映真、以美导善。  相似文献   

3.
《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充分体现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的基本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进化的系统,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 关于《未济》卦,历代哲人都有深刻的阐述。孔子在《序卦传》首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末句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体系来对待。这里给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和文辞内含整体性原则、变易思想、互补观念、均衡方法。 一、整体性原则 《周易》作者认为,天地产生万物和人,万物和人与天地共处于一体,有着相同的属性和相同的结构。《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文言》:“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通过仰观俯察、效法自然之道而成书的《周易》六十四卦也是一个整体,体现了天地万物整体性。从今本六十四卦排列看,《周易》以乾坤两卦为首,乾为天,坤为地,象征世界开始于天地。以坎离两卦为上经末,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以历史逻辑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浩瀚的历史时空中,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以理论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导和中华传统“和合”思想的深厚滋养。以现实逻辑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脱离现实的抽象术语,而是各民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诉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6.
《周易》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发和孕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起了决定性作用。《周易》的忧患意识生发和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周易》鲜明地倡导团结统一的观念和倾向生发和孕育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周易》崇尚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生发和孕育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周易》责·巨、贵志的思想信条生发和孕育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邵纯 《实事求是》2009,(6):49-50
梁启超不仅是大政治家,而且是大学问家,在中国人中,他用汉语首创了“民族”和“中华民族”概念。民族学在中国的诞生是以蔡元培1926年12月发表的《说民族学》一文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8.
<正>孔学堂是立德立心的有效载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平台。孔学堂的建设体现了贵州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远见卓识。孔子以仁、义、礼、智、信为柱,以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以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为中华民族建立起一座气势宏伟、结构精巧的思想皇宫和精神大厦。一部《论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是天下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一读两千年。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的慧根、人类的福根,他圈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  相似文献   

9.
李辉 《湘潮》2021,(3):38-40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下简称《纲领》),向世界发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宣言书。此后,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反抗侵略的行动指南,以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担当精神,挑起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重担,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0.
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我们又迎来了新一届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昨日古徽州、今日新黄山”的黄山市人民,又一次跳起了那个喜庆、欢快、祥和的民俗舞蹈《跳和合》,讴歌和谐社会,礼赞幸福生活。虽然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能欣赏到民俗舞蹈《跳和合》,但黄山的  相似文献   

11.
肖德安 《党课》2011,(22):64-65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准确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修身思维和舍己为人、无私为公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12.
正气,是指刚正的气节,也是指正派的作风或良好的风气。对个体而言,正气是一种人格,一种气节,是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对群体而言,正气是个体气节的集合。人人讲正气,就构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内核,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以正气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崇尚气节的民族。古圣先贤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追求的就是一种正气。孟子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讲的是正气。民族英雄文天祥有《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  相似文献   

13.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因此,透过其微妙玄虚的帷幕,揭示其内在思维的逻辑,就成了客观认识老子哲学的必要前提。纵观《老子》全书,不难看出:老子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全部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根本尺度,是三大自然法则。由此构成了老子哲学思维的内在逻辑。那末,这三大自然法则是什么呢?一、对立相生法则。老子认为,无论自然的、历史的还是精神的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相生的。自然界的“有无”、“阴阳”、“天地”;历史的“治乱”、“兴衰”;精神的“智伪”、“昏昭”等等,统统都是彼此相生相成,即庄子所谓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并生)之说也”(《庄子·各物论》)。具体来说,这一法  相似文献   

15.
敬军 《四川党史》2000,(2):59-61
人们常说 :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铸成的 ,而特殊材料是由一般锤炼或裂变而成。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 ,除了她在中国历史上建树的丰功伟绩以外 ,集民族精华为一身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写入自己的章程。《党章》中 ,对共产党员提出的 8条义务 ,条条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一《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第一条是学习。学习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子曰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帝鉴图说》讲了一个“竞日观书”的故事。 (宋 )太宗勤于读书 ,自巳 (上午9——— 1 1时 )至申 (下午 1 5——— 1 7时 ) ,然后释卷。诏史馆修《太平御览…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文统筹于义理、考据、辞章(修辞词章)、立诚、经世、致用,根植开元发端于中华先祖开天辟地之原本勤劳生活实践,宗法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和合,生生不息。”之乾坤屯三德之正道之纲纪之法理。  相似文献   

17.
《易传》、《中庸》中蕴含的朴素生态思想对当前构建新的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传》提出“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物之所生之模式。《中庸》亦提出万物由“博、厚、高、明、悠、久”的“天地”所生出。既然万物均由天地化育,那么作为万物中的一分子的人与万物其它成员乃“民胞物与”,应该“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中的“裁成辅相”和《中庸》里的“参赞化育”思想,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求这一能动性在“尽物之性”的基础上发挥。  相似文献   

18.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的一场考验,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考验,更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场考验。战“疫”当前,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郑玄解释:“哀,谓救患分灾。”救患分灾,是指救解祸患,分担他人困苦。可以说,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局意识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主干在儒学,儒学的形而上学在《周易》,《周易》的主体观念在阴阳和谐。阴阳和谐贯通天、地、人三才,并使之达到天地通泰、人和政通、家和国兴、协和万邦、“与时俱化”、“保合太和”之境界。由此,《周易》和谐思想对民族精神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发展方式变革、思维方式优化、化解文明冲突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存俭  鲍宇 《理论学刊》2005,(8):113-114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中”“正”“和”“合”,这在儒家的中庸理想和天人合一观、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以及《周易》的阴阳和合中均有鲜明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突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