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加人民的福祉,提高民众的幸福度。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国民幸福指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解决好民生问题,社会就和谐了,人民也就幸福了。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来论述的国民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丰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以"锻造三种能力"为目标,创新学习形式,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推动区人力社保工作,服务"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人民幸福"的新丰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他多次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建高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执政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经济越发展,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高。环境承载人民幸福,生态关乎群众期盼。钟祥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全市上下正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建设的任务史紧迫,特别是钟祥又是中原磷都,国家磷化工基地,胡双磷地区磷化工企业密集,环境压力很大。而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商,人们都热切希望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行走在秀水青山中,呼吸清清的空气,远离雾霾灰霾的袭扰。  相似文献   

4.
《理论与当代》2012,(4):61-63
走向更高质量的幸福道路从2010年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及"幸福"概念。"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5.
钟轩岩 《党建》2012,(1):46-46
道德建设为人民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为国家强盛提供精神力量。道德兴则民心齐,道德兴则国运昌。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过程中,人民群众热切呼唤良好道德风尚,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近年来,江苏常州等地通过开办各类"道德讲堂",讲身边故事、议现象行为、行爱心善举,吸引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实践,营造了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这是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一个好载体好方式,值得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化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它不仅是幸福民生、健康民生,更是政治民生,是文化之本、民生之魂、和谐之基。云南文化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7.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关系铜鼓人民的健康,关系铜鼓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幸福铜鼓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的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的提高,中国共产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在社会建设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带领人民落实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来展开执政逻辑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为价值中轴,形成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一、“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就是在尊重人民主体性和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上,党的组织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它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过程。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被许多学者反复提及。正在施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过程,并突出了“人民幸福”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川陕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四军创立的。红四军长征到达川陕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了社会平等与幸福,还为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川陕苏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意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幸福指数是对人们主观幸福感进行量化测评的指标体系,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改变以往用单一GDP标准衡量经济发展做法的呼声越来越多,衡量民众主观心理感受的幸福指数逐渐成为我党在新时期的政策目标。对幸福指数的关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凸显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为此,我们必须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状况和转变执政理念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江淮》2008,(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社会建设滞后。主要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比较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二是发展不平衡。改革  相似文献   

12.
钱美娜  王永贵 《求实》2016,(4):10-16
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都追求的目标,每个时代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幸福观。与以往的幸福观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幸福观,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两个层面上的统一、劳动与享受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在历史进程中的统一。加强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提升公民幸福指数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和路径选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发出的强音是实现伟大中国梦,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导向和新追求,通过构建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我国公民幸福指数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王燕文 《党建》2010,(12):32-3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从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入手,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着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民生之路,全力打造幸福扬州,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导向,以独特的理论自信和实践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幸福观作出了中国化诠释。人民生活幸福的命题立足现实的人的现实幸福,关怀人民的多重需求,谋福于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人看来,生活幸不幸福,才是人权价值的核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也是人权理念的根本价值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视为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持久而深厚的动力,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将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强调指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立足国情,根据条件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党和政府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民的主观生活感受,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把人民生活幸福上升为国家梦想。从生活水平到生活质量的历史演进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民对发展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必然在实践中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提高,最终引领中国成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正确把握舆论向导的标准刘德龙江泽民同志在讲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问题时指出:"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  相似文献   

20.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党和政府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民的主观生活感受,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把人民生活幸福上升为国家梦想。从生活水平到生活质量的历史演进过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民对发展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必然在实践中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提高,最终引领中国成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