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1981,(Z1)
主要讲三个问题:一、《资本论》的体系和第二卷的地位二、《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和内容三、发扬刻苦精神,努力学好《资本沦》第二卷下面,我们就这三个问题分别作点介绍。一、《资本论》的体系和第二卷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求实》1981,(Z1)
本章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导言。这个导言,初看起来是由外表上很少联系的两节组成:第一节研究的对象,第二节货币资本的作用。其实,这两节的中心都是在论述第三篇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第二卷前两篇研究的,是单个资本的运动,属于微观经济的范畴;第三篇研究的,则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首先详尽地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指出单个产业资本要能连续不断地运动,生产不间断地进行,就得把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并使得每一部分在时间上依次通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完成各自的循环,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及商品资本循环这样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并且指出,各单个产业资本并不是彼此孤立地运动的,一个资本企业的卖(销),就是另一个资本企业的买(购),同样,一个资本企业的买(购),就是另一个资本企业的卖(销)。各自的运动就是这样相互交错和密切地联结在一起。“在这个运动中,每一个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只表现为一个部分运动,和其他部分运动交织在一起,并且受它们制约”(《资本论》第2卷第113页——以下凡引自《资本论》第2卷中的话,均只注页码)。可看以下图式:  相似文献   

4.
《求实》1981,(Z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研究了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指出了资本循环形式不同于货币流通形式的本质特点。在第二篇中马克思是把资本运动作为一个周期地、不断反复的过程进行研究的。因此,第二篇研究对象是资本周转。 第二篇共十一章,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七章,属于序论性质,着重说明资本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的论著,同时又是关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问题的论著。以往的《资本论》研究,一般是侧重于资本的本质及其矛盾方面,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典型形式,还有其如何实现、如何运行的一面。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为我们开拓了新视野,促使我们对资本运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资本运行论———〈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研究(第二版)》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弓孟谦教授研究资本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部著作。本书分为导言和十七章。在《导言》中,作者对资本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以单个产业资本为对象,“考察了资本在它的循环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这个循环本身的各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1页)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如果撇开资本的社会性质,仅就一般的生产过程而言,对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对于认识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中,都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但是,在这两卷中,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所着眼的重点是不同的。第一卷的研究,着重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分析资本的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第二卷的研究,着重于分析社会  相似文献   

9.
张浩 《实事求是》2000,(1):15-19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决定,吹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号角,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在此紧要关头,很有必要重温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准确地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科学内涵,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所有制以及国企改革和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从而为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一、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解“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分析资本主义积累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手工业者生产过程的停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中国手工业者就是这样,他只是为私人顾客劳动,如果没有新的订货,他的生产过程就会停顿。”(《资本论》第二卷第118页) 马克思在考察单个产业资本形态变化和循环时,曾假定资本价值是按照它的总量全部作为货币资本、或作为生产资本、或作为商品资本出现的。在一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中,首先是全部作为货币资本,然后是全部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是全部形成为商品资本。这样,各个不同阶段就会分别出现中断现象。当货币资本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二卷中,阐述了资本的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三个理论,这三个理论主要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灭亡的规律。但是,单就这三大理论本身来说,如果去除资本主义这一特殊性质,从普遍意义上看,为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向前发展,它们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活动,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资本论》,本文就社会资本再生产这一理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间题谈点粗浅认识。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从简单再生产入手,通过对社会总资本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中论述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其存在的各种形式,这一论述至今仍未过时,它对于分析我国城市失业的成因及实施再就业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产物。他指出:“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星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即并入总资本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可见“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  相似文献   

13.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14.
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代表性著作。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者、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在不同时间段从"建议《资本论》第一卷通俗阐释"、"以书评为主要方式进行宣传"、"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三卷"和"撰写《资本论》的‘通俗读物'"四个方面为推动《资本论》大众化做出重大贡献。归纳总结恩格斯对《资本论》大众化的伟大贡献,对于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是马克思花费了40年心血写成的科学巨著。第一卷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共有7篇,25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分析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形式;第二部分叙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三部分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其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共分3篇、21章。第一篇分析资本流通的形态及循环,第二篇分析资本周转,第三篇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三篇分别着重分析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运动形式。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共分七篇。第一篇叙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二篇接着叙述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家共同分享剩余价值;第三篇揭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叙述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如何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从而剩余价值在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五篇叙述利润又如何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从而剩余价值又在银行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得以分割;第六篇叙述超额利润又如何转化为地租,从而导致土地所有者也来瓜分剩余价值;最后第七篇通过总结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  相似文献   

16.
《唯实》1982,(1)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二卷在第一篇和第二篇中,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在第三篇中,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当前,重温马克思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指导社会主义的生产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学习这一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上,刊载了《纪念侯外庐教授诞辰90周年暨中国思想史学术讨论会综述》一文。该文写道:“1925年,侯先生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的伟大先驱李大钊。两年后,他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并开始翻译《资本论》。回国后于1932年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本论》中译本。”单就中译本《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的出版来说,其实最早的不是侯外庐,而是陈启修;侯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指出交换依据的实质是劳动时间,由此确定利润来自剥削。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价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资本论》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当中,隐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本论》是对《共产党宣言》消灭剥削这一主张的具体论证,揭示了资本剥削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存危机。《资本论》只研究资本主义如何自我灭亡,并非研究资本运行。从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增补”看出,投资-利润是资本运行最简单的表达式。如果非剥削的利润有可能存在,资本运行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起点上来研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坚持消灭剥削的同时,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宏著。它不仅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把握时代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分析,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基本功能的科学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信用理论对我国正在深化的国有企业改革,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是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信用产生的前提是借贷资本的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式,是货币资本家为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商品,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借贷资本的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所阐明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不仅包含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殊内容,而且揭示了以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生产为特征的一切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内容和共同规律,例如,把社会再生产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把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为C、V、m三个部分,把生产资料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把消费资料划分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