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正好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经历酝酿——实施——实现的十年。我作为外交部主管司——苏欧司的副处长、副司级参赞,亲历了这一正常化的全过程。“中苏关系正常化”七个字,与“邓小平”这三个字是紧密相连的,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4,(10):40-41
4月3日,多名非法移民试图翻越边界上的铁网偷渡进入欧洲。越过铁网,或许就可以改变漂泊的现状,或许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铁网对面是防卫森严的警察。未落地,就不算偷渡,警察与这些“骑”在同栏上的偷渡者对峙,并试图驱赶他们。  相似文献   

3.
董武 《新视野》2002,(5):75-77
冷战后日本的动向十分令人关注。一方面是经济的长期低迷,经济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暴露无遗;另一方面日本的防卫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军事大录,日本军事动向的每一步都会刺激亚洲国家的神经,其防卫政策的任何变化也必然引起各国的关注和警惕。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战后影响和决定日本防卫政策的两安保体制”。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日美安保体制”则要求日本协9条是明确日本”、“无核三原则”“日美…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大事     
朝鲜严厉谴责日本新防卫大纲12月21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21日发表评论,谴责日本10日发表的以朝鲜和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制定突破界限的新《防卫计划大纲》,是一份确定军国主义国家日本军事行动方向的战争文件,认为今天的日本已不是一个“和平国家”,而是最危险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经历了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实现关系正常化到多领域合作,可谓“利益共同体”;第二次转向是基于共有利益,并将双方前途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可谓“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案,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助力器。然而,信任不足等现实因素成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挑战。对此,需突破固有思维,从观念入手,重视认同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以社会互动为框架,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视点     
连日来,中国外交部、国防部连续就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表态,对其涉华内容表达强烈不满与坚决反对。在这份于2日出台的日本2011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日本政府将“中国”列为独立一节,其中提到中国海上行动不断扩大、常态化,还用“高压对抗”来描述中国采取的姿态。中国专家8月4日认为,日本用不实之词指责中国发展,充分暴露了其“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保持在东亚地区“软霸权”的企图。  相似文献   

7.
1989年2月23日至25日,外交部长钱其琛以中国国家主席特使的身份,赴日本出席裕仁天皇的葬礼。钱其琛在东京除了参加葬礼活动外,还同前来参加葬礼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接触,就中国与印尼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会谈,并达成“三点一致意见”,从而打开了关闭23年之久的中国、印尼两国外交关系的大门。当时就有评论说,中国在东京进行了一场成功的“葬礼外交”。  相似文献   

8.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与地位的不断提升,并且日益深入地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其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开始不断向海外拓展,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震荡性”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在非洲利益及其对西方国家和非洲的影响,并对中国如何调整与优化对非战略以更好地维护与实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苏联因素(1969~1979)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一、苏联重兵压境(1969~1972年).这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作战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二、寻求与美合作的战略支点(1973~1976年).中国提出了"一条线"联合抗苏战略构想.但美国继续搞对苏缓和,阻碍了中美关系的顺利发展.三、把握战略契机(1977~1979年).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快建交谈判步伐,最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庞中鹏 《学习月刊》2013,(17):42-43
进入2013年7月份以来.日本保守政坛又开始了新一轮鼓噪与“上蹿下跳”。这场由安倍任总导演的日本“攻击中国秀”.是从7月3日13本政府抗议中国在东海建设油气开采设施开始的:而在7月7日那天达到了高潮.安倍在当天公开说出“日本也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希望各国相互尊重”这样一句有关历史认识问题的令人震惊的话:紧接着.7月9日.日本又发布了2013年版《防卫白皮书》,该《防卫白皮书》“火药味”浓厚,  相似文献   

11.
新一届领导人说中国要在2049年成为世界繁荣、富强、民主的国家,我的理解就是让中国成为“美丽中国”、“富裕中国”、“健康中国”,“平等中国”、“自由中国”、“民主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与这六个方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围绕着这六个方面.来看看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2.
苏联曾经是中国的“老大哥”,但后来中苏关系交恶了。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清醒地认识到:中苏关系不改善,中国将难以得到真正的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才有了——《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1,(2):17-17
日本防卫省日前公布了时隔6年后重新修订的新《防卫计划大纲》最终方案的概要。日本媒体对方案中涉及中国的内容做了重点报道,强调日本将削减在本士的防卫力量,以大力加强对“西南海域”的防卫。此外,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央公论》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战后,绝大多数日本人能从战前的蔑华、侵华的误区中走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理解中国。目前,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的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又分为“潜在的强国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论”两种不同的认识。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主观色彩强烈、形态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对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剖析,有利于挖掘其中国观向好的趋势发展的因素,促进中日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政教关系问题上,一些西方国家研究者认定中国宗教是“官办宗教”,或者叫“国家控制宗教”,并把此作为他们攻击中国政府“压制宗教信仰自由”的一个重要依据。这种看法源于意识形态偏见,也是西方文化中心论作祟,但由于西方宗教学说在国际上长期占据垄断地位,又占据话语高地,这种谬误流传甚广,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本文试图对当代中国政教关系做些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亚太地区的目前形势已经进入“高危期”或者“亚冲突”状态。在东北亚,朝鲜半岛上剑拔弩张,干钧一发:在东海,日本对中国钓鱼岛的主权挑衅毫无收敛之意,最近反而与台湾方面达成所谓“渔业协定”,其试图松懈瓦解自2012年初以来两岸达成的“保钓默契”之企图明显。在南海方向,美国与菲律宾4月初的联合军演硝烟未落,菲方紧接着就在海上公然抓扣了12名中国渔民,并宣称要对这些渔民进行起诉审判。  相似文献   

17.
孟兰英 《党史纵横》2010,(10):32-34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关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相互对抗已20年的两个国家重修旧好呢?邓小平运筹帷幄,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印关系史上,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50多年以来,中印关系跌宕起伏,落差很大。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蜜月期,突然急转直下兵戎相见,爆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20世纪60年代末,英迪拉·甘地总理首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中印关系开始缓解。1988年拉吉夫·甘地总理访华,中印关系趋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19.
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中,伟人邓小平向美国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政治家的非凡风度。 邓小平说:“美国必须遵守中美《上海公报》,同台湾断交、废约、撤军。”   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新格局。在此期间,依靠“与中国对话”、“结束越南战争”的竞选口号而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反共斗士”尼克松频频发出愿与中国接触的信息。   1971年 7月 9日,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大张旗鼓地到西贡、曼谷、新德里做“了解情况的旅行”,在达伊斯兰堡以当代外交史上最了不起的遁身…  相似文献   

20.
史无前例的“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着眼于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与创作题材等方面,试图剖析佛经翻译给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指出翻译在民族文化构建与创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