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别策划     
《廉政瞭望》2012,(18):22-24
一任官员,为政一方,是权力在空间上划个范围。而一方民众,迎来一任新官,是当地在时间上经历一个阶段。在仕途的竞赛场上。官员考虑的是如何跑好自己这一棒。  相似文献   

2.
上访15年没有解决的事,通过诉讼渠道一次就圆满解决了。当事人真实地体会到法制在一步步健全,社会在一步步前进,依法治国的威力在一步步强大。  相似文献   

3.
《党史博采》2014,(9):F0002-F0002
他是一名扎根农村的农民,是一名勤奋务实,不断进取的成功人士;他多年在商海拼搏,在同事眼中是一名勇挑重担的朋友,在乡亲眼里是一名致富不忘老乡亲的好邻居。他就是贾市庄村的村民赵清江。  相似文献   

4.
由于从小特别能吃辣、偏爱辣,辣椒那辛辣的味道,火红的颜色,时常使我产生一种莫名的暖意和快感。 在家乡的山地里,我曾无数次看到乡亲们,一柄锄头,一担农家肥,一把辣椒籽,让一片坡地火红起来。我也曾无数次跟在父母身后,烧土坡,挖山地,种辣椒。起畦,打眼,垫肥,点籽,最后覆上一层薄土。  相似文献   

5.
胡君送来一杯“桃花水”,让我品尝品尝,却一下子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情,倏然,家乡的春水在心中流淌起来。此时,家乡的小河正是春情萌动的季节,开始涨桃花水了吧。一闭上眼,那情景就似乎奔涌而来——“一夜工夫,满满荡荡的江面上,像开了锅,吐出一咕嘟一咕嘟的褐色泡沫。从夹岸果林里飘来的桃花瓣儿李花屑儿在漩涡里飞快转圈圈;几只春燕在船蓬上叽叽喳喳;银色的箭鱼,这儿一团,那儿一簇,打浪尖上窜来窜去。”  相似文献   

6.
吴天来 《党课》2010,(11):62-65
在桂西北的凌云县大石山区,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党员:为了共同致富,他带领乡亲们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在这场抗争中,他不仅身先士卒,流血流汗,还一次又一次地慷慨解囊,为工程垫付资金。  相似文献   

7.
在雍阳小城,人们经常能见到这样一位老人:满头银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骑着一辆老式的自行车,后车架上还驮着个铺盖卷,奔走在城乡大地上,活跃在孩子们中间,用爱心播撒着一首首健康向上的校园之散。他是一位离休干部,人们尊称他为“艾老”。  相似文献   

8.
李金明 《湘潮》2008,(3):51-56
1932年10月3日,在极其严峻的气氛中,苏区中央局会议在江西宁都小源召开。小源山林茂密,风景优美,有:恨多地主庄园,江西省军区司令部作战室为了防空,就驻扎在这里。作战室里的中央局会议,气氛十分凝重,随着批判加温,大家说话声一句比一句高,头发有些凌乱的毛泽东沉默不语,这一段时间经常低烧的他,一支接一支抽着烟,有时还不断咳嗽几声。周恩来解开上衣的扣子,不时地看看窗外,脸上显出不安的表情。  相似文献   

9.
时间刻度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想到,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年。然而,在新中国成长的历程里,却使用着一个特殊的时间刻度——五年。  相似文献   

10.
张金良 《求贤》2007,(1):32-32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于用好人。领导作为单位建设和发展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在用人方面处于关键地位。它的用人展示的是一项政策,反映的是一种思想,形成的是一种导向,体现的是一种风气。对于个人来讲,能否得到正确的使用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与进退,关乎到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对于单位整体建设来说,选好人,则事业兴;选错人,则百业怠。所以说,领导用人不仅利在个人,更是功在长远;不仅关乎本级领导的团队整体建设的发展,更是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整体建设大局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徐中迅 《奋斗》2007,(6):28-31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由高翔发起,并同全国人大代表中的10位民营企业家联名向全国发出《民营企业家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倡议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间,高翔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民营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文中称:“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以企业为载体,致力于传播一种爱心,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有利于民族进步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自省的力量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聪明的人遇到问题,首先会反观自身,反思自己在思想修养、个人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处事能力上的不足,然后进行改进。而愚蠢的人却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客观环境或推给别人,求得自己心理平衡。然而,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善于不善于反省,问题就在那里,不多不少;困难就在那里,不闪不避。早一天自觉,早一天进步;早一天自省,早一天改进;早一天清醒,早一天超越。  相似文献   

13.
张玲玉 《当代贵州》2007,(17):15-15
采访金曼是在贵州省民族歌舞团二楼排练大厅里进行的。 当时她正带着16个小伙子在排练。那一群年轻人正说说笑笑,可音乐一响起,大家就“唰”地抽掉绑在头上的头帕,以帕作鞭,抽得地板“啪啪”地响,一颤一颤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共同胜利向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转变的历史轨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一步展现出一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蕴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发生的因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侧重一国首先胜利,斯大林则主张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新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一枝独秀,坚定地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大旗,呈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这一崛起是以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崛起,而非建立新的霸权。探讨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对我们坚持自信自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科学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场域,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味道     
屈绍龙 《学习导报》2011,(20):26-27
乡村,有时候,可以简化成一片民居,一句乡音,一声乳名的呼唤,一种小吃的吆喝,在不经意间,唤醒一种长久的记忆与思索。 冬日的黎明,一声声“喝粥——”的吆喝声,打破寒冷的寂静,唤醒温暖的舒适。一阵接一阵的吆喝声,粥的香味,如丝如缕,弥漫,扩散,飘逸,升腾。  相似文献   

16.
慕安 《党史纵横》2012,(2):54-58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国共交往的历史上,有两位当事者的交往殊值一记。一位便是举世闻名的周恩来;另一位却是鲜为人知的张冲。这两位分属于不同营垒而又有过怨隙的人物,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捐弃前嫌,走到一起,在国共间架起和谈的“桥梁”,为抗日救亡事业,为国共二次合作,留下了令人动容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不想拍照     
4·20地震以前,芦山这个地方我仅仅去过一次。其实这个地方是具备足够神秘度的,县城处在北纬30度这条贯穿奇迹的纬线上,拥有亚洲最大的岩溶洞和漏斗,一条河将县城分为老城和新城。4月20号的那个不平静的晚上,我和同事走在芦山的街上,因为老城的古旧,所以经不起强震洗礼,人们都离开去了新城避险。不过,在我的记忆中,老城里尽是它的历史风物。因为三国时期的名将姜维屯兵在此,老城还藏着一座姜候祠。然而历经此次强震洗礼,恐『白都难以存保。夜晚,看着老城万籁俱寂,一片黑暗,新城灯火通明,一派忙碌。我不禁心存感慨。想不到这次重逢,竟是一场告别。我们走在街头观察,仿佛走在一个立体纵横的长镜头中。基本上,这一天,芦山已成为一座媒体和志愿者之城,四处停放的救灾车和采访车,相机快门声四超。古老芦山,显然有点措手不及。这一天,我们看到一些特别的人。  相似文献   

18.
杨治钊 《实践》2010,(1):55-56
什么叫稳定?稳,平稳、稳固;定,固定、安定。意思是指某一事物既平稳又安定。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体现出一种状态,一种过程,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定性。稳和定.相辅相承,相互支持,稳在前,定在后。只有平稳,才有安定。  相似文献   

19.
王一敬  汤静 《当代党员》2008,(11):40-41
写道:“与其让我71岁死在病床上,不如让我31岁牺牲在抢救伤员的战场上!”在第二批医疗队赶赴映秀的途中,道路阻绝,校长王登高当机立断:“我们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抢救一名群众的生命,就是爬也要爬到映秀!”69名医疗队员每人背着重达30多公斤重的急救药品,冒死奔赴震中。在救灾一线,伤员一批接着一批,手术一台连着一台。72小时过去了,连续奋战的队员们疲惫到了极点。麻醉护士甘晓琴,为了使自己清醒,就使劲掐自己的胳膊,“啪啪”地拍自己的脸。看到这个情景,一位伤员动情地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们!”  相似文献   

20.
力芸 《党史文汇》2008,(6):11-13
每天,晨曦微露,95岁的爸爸就起床了。不管头天夜里是否睡得好,不管半夜是否失眠,他都要按时起床,从床上坐起来,先揉一揉腰,搓一搓腿,然后穿衣服、穿皮鞋。冬天衣服多,衬衣掖在秋裤里,背心塞在棉裤中,背心上面穿棉衣,棉衣之上罩外套,一件一件,象年轻时一样,无论穿的衣服好还是差,永远都是整整齐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