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欧国家和苏联在剧变和解体前,其政党制度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但各国政党体制的形式却不尽相同。苏、罗、匈、阿等国实行的是无产阶级的“一党制”,保、波、捷、民德等国实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的一种“多党并存制”(它与西方式的多党制有根本性的区别,与我国的“多党合作制”虽同属社会主义性质,但也有差别,为  相似文献   

2.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政党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选举制度的改革和日本两党制的出现与消失。日本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自民党、民主党的两党制;政党体制由一极多党制将向二极多党制转化和自民党决策体制的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周淑真  柴宝勇 《探索》2011,(6):48-52
“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是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的多党制事实上已经客观存在。从概念上讲,中国的政党制度应该是多党合作、一体多元的制度,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体,以台湾的多党竞争体制和香港、澳门的政党体制为多元的政党体制。在此基础上要理顺五种政党关系:合作性的政党关系、竞争性的政党关系、准竞争性的政党关系、“一国两制”下的协商性的政党关系和“一国两制”下的友好性的政党关系。要做到“一国两制”与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衔接,还需要具体制度上的设计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苏联时期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党制转向多党制。普京时代俄罗斯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多党并存的基本格局;“统一俄罗斯”党占据了“一党独大”的优势地位,但不是执政党,而是“政权党”;在总统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政党的作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俄罗斯政党制度今后将继续实行多党制,政党数量可能有所减少;将保持“中间大、两头小”的政党格局,但“统一俄罗斯”党能否长期占据“一党独大”的位置,还有待观察;随着下一届杜马和总统选举的临近,各派政党之间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5.
宋波 《求实》2006,(Z2):39
一、两党合作制的涵义两党合作制,指两个性质、政纲互异的政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政治上的联合的一种形式。这种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不同,在多党制下,政党的合作是因为没有哪一个党在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从而单独组织政府,故不得不与他党联合组织政府;这种制度与资本主  相似文献   

6.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里的政党执掌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各种形式的总称,又叫政党政治。近年来,对于我国政党制度以及对于“多党制”问题,理论界存在有不同看法,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非洲国家自独立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政党制度就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即经历了“多党制——一党制——多党制”的马鞍型发展道路。每一次浪潮虽部分解决了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大动荡和经济的大衰退。对此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将有益于非洲国家政党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戴孝庆 《探索》2002,(5):37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架构的核心问题。现代政党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竞争型的政党制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党制、多党制;另一种是垄断型的政党制度,也就是一党制。近百年来,中国过去曾先后实行过多党制和一党制,结果都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在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曾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并对国民革命时期我们党的活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研究陈独秀的“多党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他在国民革命期间的是非功过,更全面地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陈独秀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主要仔务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多党制”的思想。中共“二大”后,陈独秀放弃了1919年12月他自己在(新青年)宣言中声明的“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①的观点,提出要用政治革命和组织各…  相似文献   

10.
两个选择是指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把党的执政能力与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联系起来,是因为任何政党、任何政权,其兴衰存亡从根本上讲取决于这两个方面。所谓历史的选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指历史的必然性,带有科学性。比如,一种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包括政党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有其必然的规律,有历史的合理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相似文献   

11.
一党独大制作为多党制的一种普遍存在,不是最近的现象,也不是历史痕迹。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在概念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和测量标准。在适应性强弱的原因上,西方的研究从政党的历史起源、一国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政党的战略选择和政党内部组织等路径做出了解释。这些解释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又有自身的不足。系统梳理一党独大制的理论文献对总结国外大党兴衰成败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党独大制作为多党制的一种普遍存在于世,不是最近的现象,也不是历史痕迹。这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在概念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和测量标准。在适应性强弱的原因上,西方的研究从政党的历史起源、一国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政党的战略选择和政党内部组织等路径做出了解释。这些解释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又有自身的不足。系统梳理一党独大制的理论文献对总结国外大党兴衰成败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它与一般政党制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相互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而这些问题却是制约人们认识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世界各国政党制度中的特例。它不同于前苏联等国的一党制,又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建国 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年的成就表明,这一政党制度在实行最广泛的政治参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并将在 2…  相似文献   

14.
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高度相关。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已证明,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制和议会内两党制度的形成高度关联,比例代表制有助于形成多党制。那么,混合选举制会导致何种政党体制呢?我们对1996年进行选制改革以来的日本选举进行研究发现,实行混合选举制以来,众议院出现了两次政党轮替,最大的两个政党垄断了议会多数席位(2012年稍许例外),小党空间有限,有效议会政党数持续减少。但从有效议会政党数来看,日本政党体制更可能走向两党体制,而非一党独大体制。当然,纯粹的选举制度与政党体制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需要更加综合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方多党制是近代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它是指在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内,长期存在两个以上的政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竞选而形成几个政党联合执政或两个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资产阶级各派之间相互争夺又相互妥协的产物。表面上看,你上台,我下台,好象很民主,其实质则是资产阶级的“一党”统治,无论资产阶级的那个党执政,都是  相似文献   

16.
(1 )在现代国家 ,政权皆由政党来执掌。之所以如此 ,“这是因为在 1 9世纪以来崛起的大众社会的形势下 ,政党是体现人民大众的政治目的的唯一有效手段。”(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语 )由此 ,我们来理解执政和执政体制 ,那么 ,所谓执政指的是执政党对公共权力的控制 ,而执政体制就是政党掌握公共权力过程中处理和协调其与国家权力机关以及其他政治组织关系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度总称。( 2 )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认识 ,当今世界政党执政体制从外在形式上典型地可分为三类 :两党轮流执政体制、多党联合执政体制和一党长期独掌政权的执政体制。…  相似文献   

17.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既不同于西方国家实行的两党制、多党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形式、新型政党关系、政党执政方式以及人民民主实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有序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趋势,任何现代政党都不能回避民主。但从中国政党政治的视角看,绝不能机械照搬西方多党制的民主模式,而是要探索一条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相适应的民主道路。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形式,是长期执政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佳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根据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定位执政理念,健全执政体制,完善执政机制,在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不同于苏联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中国的政党体制在保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民主化和进行组织动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加大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体制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20.
郑永年 《廉政瞭望》2014,(20):68-69
亚洲盛行的历来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不妥协文化”。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出现“吊诡”,民主的结果往往是“反民主”。 传统上,亚洲国家和地区并没有发展出近代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体制,亚洲的民主体制不是本土的产物。历史地看,亚洲民主政体的产生主要有四种途径。第一,殖民地的遗产。在殖民期间,亚洲没有一个地方成为民主国家,因为殖民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在殖民结束后,殖民者却留下了一些日后导致民主发生的政治因素,例如多党制、选举等有利于民主产生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