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卫 《党建》2011,(11):39-40
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把文化产业打造成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青海文化软实力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推动青海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是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遵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强,实现青海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
人才强省战略能否得到贯彻落实,人才工作能否有所突破和创新,人才工作能否走出一条有青海特色之路,这与各级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要使人才工作真正成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必须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不断提高各级做好人才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燕 《党建文汇》2002,(1):24-24
前不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强调,衡量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要按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效果着眼,看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看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4.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青海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地理环境、资源状况决定了发展畜牧业有着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民和县地处青海东大门,具有比较好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和交通优势。在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推动全县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依托青海的自然之美、富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强力推进“大美青海”品牌建设,“大美青海”已成为国内外认识青海、了解青海、投资青海的“金名片”。成功的实践探索 党政齐抓共管精心培育“大美青海”品牌。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大力推进品牌建设。省委省政府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整合全省文化、旅游、媒体等资源,全省一盘棋,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推动品牌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主动服务意识是省会意识的具体要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做不到这一条,省会的率先发展、示范引领将无从谈起,资源的优势也将得不到有效利用。当前,我们正处在省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推动省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既包含着对青海民族地区发展的深厚关爱,又包含着对青海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的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先后两次对青海体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近年来青海体育发挥特色优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新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青海的特色优势,各部门、各行业都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业绩。感谢体育系统的同志们的辛勤工作,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她特别指出:“青海是个体育小省,但又是体育资源的富省。竞技体育、高原训练、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体育产业等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体育潜力。青海要为2008年奥运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解放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青海体育工作的褒奖和肯定。它对青海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黄河流域的源头省份、干流省份,青海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当下,青海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起点之上,要突出在黄河流域中的比较优势和切入点,更好地策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11.
着力推动“四个发展”,需要解决以下若干战略问题 一、确立资源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相结合的多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经过近30年的资源开发,青海经济基础显著增强。发展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青海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强卫 《求是》2012,(6):9-1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建》2002,(1)
一、树立发展的紧迫感。随着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网上竞争日趋激烈,迫切要求我们把重点网站做大做强。这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应信息化的趋势、掌握宣传思想阵地的主导权,关系到我们能否把中国的声音更好地传向世界、把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介绍给世界,关系到我们能否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二、坚持“政治家办网”。网上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突出什么、不突出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一个导向问…  相似文献   

14.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当前全省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青海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是一个大机遇,也是一个大考验。  相似文献   

15.
过去,贵州曾长期坚持立足于自然资源开发,以烟酒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实践已证明,现在乃至今后,这种模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理论。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日益深化,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才是经济振兴的唯一出路。但是,对外贸易的规模能否迅速扩大,效益能否提高,国际竞争的实力能否增强,取决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劣,又由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劣所决定。显然,调整产业结构使其高度化是关键的关键。结合贵州特定的省情,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就必须坚持动态比较优势导向,立足于贵州的经济现实来创造动态比较优势,正确选择和大力扶持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出口商品的优化,从而带动贵州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津夫 《新视野》2002,(4):26-29
现代企业发展正处在一个战略转型阶段,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战略的重点选择。现代企业竞争不单纯是规模与价格的竞争,根本的是核心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这就要求企业以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作为长期制胜之本。为此,一些大公司、大集团都把战略目标定位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企业发展正面临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对中国企业的意义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面临一系列新的国际竞争环境,能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的优势?关键取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疆奎屯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总值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在当前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大背景下,奎屯市要实现更大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服务环境,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继续保持和巩固当前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正"一带一路"共赢主义的核心之一就是将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有机联系起来,"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青海需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广度把握"一带一路"及对青海的重要意义,结合青海自身实际,充分了解和认识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作用,要对青海的地位开展具体而全面的SWOT分析(优势、弱势、机会、挑战),将青海建立成为丝绸之路经  相似文献   

19.
人才资源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能否在大开发中拥有人才资源上的优势,能否构筑起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宽广舞台,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与东部省市相比,经济实力和自然环境显然处于劣势,这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但在观念、体制和政策方面,我们没有理由落后,完全可以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和努力实践,不断地进行创新,形成比较优势,以此来指导和推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一、观念创新观念是先导,没有超前的观念就没有超前的发展。现在的人才资源开发完…  相似文献   

20.
正一是对省情认识的重大创新。全会上,王建军书记对青海省情作出了新判断,认为青海具有"六大优势潜力",同时,他又明确指出了青海存在的"六大短板不足"。这是省委在精准看待青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优势、基础和潜力,辩证对待青海面临的挑战和劣势、短板和不足的基础上,对青海省情所作的更系统、更客观、更深刻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