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人口合理流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推进思路。为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并探索建立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维权组织;进一步实现中西部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相应的配套改革;积极探索为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具体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的同时,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电视传媒作为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对女性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促使农村女性观念变革从而敢于走出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促进农村女性流动人口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提高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了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自信。从女性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对城市化进程的实质性意义以及新生代女性流动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看,今后电视传媒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发挥好舆论监督、宣传导向、文化传承、寓教于乐的职能,编排和播出的电视节目要起到对流动女性的正面引领作用。要从正面宣传农村流动女性群体,在全社会范围形成有利于女性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流动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认为农村流动女性在生殖健康、在与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在生存状态和心理感受等方面与农村流动男性相比更处于劣势,她们是农村流动人口这个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更弱势群体,而公共政策选择中性别意识的缺乏是造成这个更弱势群体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为此,政府应从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层次,制订综合性的农村女性流动引导和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山西省北录树企业集团女性流动人口生活状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家庭式迁移可以有效缓解女性流动人口面临的婚姻、家庭生活困境及心理压力,有助于保障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北录树集团在积极解决流动人口住房、子女入学、就医问题,规定女性工种比例、实行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为家庭式迁移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他们的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双赢心态善待农民工,帮助他们实现举家迁移并安心工作,是企业自身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依靠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的力量解决农民工问题,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优化经济结构,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实现家庭式迁移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5.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有一亿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序的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范畴,可以有效缓解流动人口管理不足带来的困难,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正在不断变化,呈现生存心理从物质诉求向精神诉求方向发展、生活心理从农村向城市方向发展、价值心理从守土传统向时代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准确掌握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变化,重视其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与制度化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对山西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文章从女性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应从社会层面、国家和政府层面、制度层面、个体层面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以促进我省农村女性人口的合理迁移流动,而女性人口的合理流动将对山西城市化进程及山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穆森 《世纪桥》2008,(3):53-53,69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农民工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才能不断促进农村刺余劳动力向社会转移,才能带来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目前,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公司;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扩大资金来源渠道;采用分类分房办法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流动人口问题,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从废除收容遣送制度,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等一系列具体事务入手,逐步建立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较好地改善了流动人口的状况.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流动量迅猛增长,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游民”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融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的特殊产物,农民工向城市大规模移民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必然现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而占农民工群体主流的,长期滞留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两端极易变成"游民",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经济、社会和文化心理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只有心理文化的适应,才说明农民工完全融入于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城市文化融入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交往的隔离,生活方式的隔离和心理的隔离三个方面,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必须从自身完善构建、城市接纳包容、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群众利益无小事。农民工已逾一亿之众,当然是更应高度重视的大事。农民工群体沟通城乡、影响城市、改变农村,他们的生活状况,验证着社会的良知与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3.
居住模式蕴含着最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同时,居住模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关系。文章在居住隔离理论、社会距离理论以及社会融合理论的基础上,使用2013年、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借助定序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实证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居住隔离影响其社会距离的作用机制、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居住隔离是社会距离产生的重要因素;居住在城中村、棚户区、城郊结合部、农村社区的农民工的社会距离明显大于居住在别墅区、商品房、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的农民工;邻里隔离消减了互动和沟通的机会,拉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已购商品房的农民工社会距离较小,而租房居住的农民工社会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而出现的一支新型劳动队伍,是经济社会大变革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问题,影响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对工业化、城镇化不利,对农业、农村发展也不利。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女性流动人口有着自身的人口学特征,在数量方面表现为女性流动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但仍低于男性流动人口和地区间差距的拉大;而在年龄方面表现为峰值年龄段的城乡差别,各年龄段的比重非常接近和流向省外的女性人口高低年龄段比重相对突出。农村女性人口流动对农村的人口学影响直接而深远,在导致农村生育人口结构改变的同时,还使农村的人口总量和生育水平下降,同时加剧了农村的婚姻市场挤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新疆政府为推进农村女性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动,进行了有组织的劳务转移,由此在各大城市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女性流动群体——组织型流动人口。该流动群体同其他流动人口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各级政府构建的全方位务工体系使该群体实现了良性流动,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设视域下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伟 《求实》2008,(2):55-5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到城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融入到城市,是新时期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从社会建设的视角,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三个方面分析农民工的社会适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所造成的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自身缺陷影响了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需要从国家、城市、农民工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农民工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8.
杨永  朱春雷 《唯实》2007,(6):79-83
公民参与不仅包括政治参与,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参与。农民工在城市的公民参与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工个人权利的实现、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以及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在武汉市的调查,当前农民工的公民参与度较低,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农民工的公民参与状况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生存状况、城市认同心理、组织化水平、公民参与的动员机制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农民工的公民参与水平,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建立农民工公民参与制度及其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女性流动人口的逐步增加,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理论界对此展开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笔者将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界对其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0.
邹磊磊 《世纪桥》2008,(11):114-115
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被专家称为“弱势中的弱势”,其生存状况在男性农民工之下。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城市和谐,影响到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注女性农民工的教育问题,应该强化政府的职能职责;加大对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政府投入;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突出女性农民工教育的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