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2年2月,苗族史诗《亚鲁王》第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序言中,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写道: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大学毕业生……直至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文的人,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他是紫云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亚鲁王》传诵的是苗人首领亚鲁带领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由当地的东郎(苗语音译名词,  相似文献   

2.
正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在时光更迭中,仍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吟唱。以此为基础的传承和研究,不仅成为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重要元素,更成为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探索。2018年12月17日晚,贵阳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首部苗族英雄史诗合唱剧《亚鲁王》在此举行首场演出。这是根据同名苗族英雄史诗改编而成的、贵  相似文献   

3.
正《亚鲁王书系》将平面、单线条的《亚鲁王》史诗认知,提升为立体的、多维度的"亚鲁文化"活体释读,勾勒出色彩斑斓的苗族"亚鲁文化"图景,并建构起一个"亚鲁文化"的研究模型。2014年1月,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京揭晓。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鲁王书系》荣获此次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这一荣誉,是对贵州文化部门、社科部门、出版单位以及民间学术力量共同构建的史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新范式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12月,《亚鲁王书系》  相似文献   

4.
前年初夏,当我听到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时,我的脑袋里响着一个疑问:这可能吗?20世纪初,中国文学和文化界有识之士发动的一轮又一轮民间口头文学的调查中,不断有收获涌现,古老的中华大地文学蕴藏之深厚真是无法估量。然而自《格萨尔王传》、《伊玛堪》、《江格尔》和《黑暗传》等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很难想象还有一个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会横空出世。《亚鲁王》史诗的内容,为广泛流传于苗族生活地区的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字数至少一万行,至今活态地保存在贵州麻山地区,并伴随着原始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5.
2月21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在京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发来贺信,在贺信中,他要求认真总结翻译整理《亚鲁王》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本刊特别约请到《亚鲁王》执行主编——余未人女士为大家讲述《亚鲁王》发现、搜集、整理、出版背后的故事,希望能给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  相似文献   

7.
<正>信仰亚鲁王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麻山之外的苗族西部方言区,亚鲁王及其子孙辈流传至今的英雄故事,是一个个民间口头传说。其情节相对简单,还有不少变异,但信仰是它的核,如同基因,深入到苗人的身心。这种信仰也具有了族群认同的功能。对亚鲁王的祭奠已经成为一种民俗,它不仅通过唱诵,还通过舞蹈来表达苗人后辈对亚鲁先祖的追念。苗人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一代代地打上了亚鲁王的印记;苗人们对先祖亚鲁王的崇拜和信仰也是永恒的。关岭县内的苗族村寨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八都要举行隆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2,(6):11
2月21日下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2,(7):64-65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本书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史诗历史信息密集,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更显示出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亚鲁王》这样一部史诗为何时至今日才被学界发现?在西方,英雄史诗早已成为图书馆、博物馆之藏品,民间传承彻底消失了。在我国"三大史诗"流传地以及有史诗流传的广大疆域,也因为有印刷版和各种手抄本而"有本可依",在搜集的问题上似无大碍。但2009年才进入文化人视野的《亚鲁王》,却是全凭东郎(歌师)用苗语口耳相传,民间没有任何抄本记录,同时它又是一部在葬礼上主导仪式的唱诵,不能创  相似文献   

11.
正从国画《苗寨笙歌》到版画《高台地戏》,从油画《加榜梯田》到雕塑《亚鲁王》,从油画《海龙屯与平播之役》到书法《白水瀑布》……精湛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凸显贵州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些作品都是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的重要成果,是贵州美术和书法史上的"高峰"。贵州于2015年底启动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历时两年面向全国征集创作一批体现时代要求、中国精神,具有国家气派、贵州特色的美术、书法精品力作。2017年12月28日,"翰墨书盛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世世代代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瑶、仡佬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其中苗、布依和侗族民居堪称贵州这个建筑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苗族民居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我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贵州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13.
杨律璇 《当代贵州》2009,(12):F0004-F0004
早在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就已在长江、黄河流域栖居,后由于部落战争.苗族先民逐渐向中国南方迁移。如今约有50%的苗族人民生活在贵州。而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后汉书》就记载了西南地区苗、瑶族先民“知五彩.文绣……织成文章如绫锦”.说明苗族先民当时已掌握了刺绣,织锦、蜡染等手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今年底丹寨将举办2012中国贵州丹寨祭尤文化节,文化节包括大型公祭蚩尤、万人铜鼓芒筒芦笙舞等活动。丹寨县政协主席、县苗学会会长李永胜介绍,丹寨县是苗族多个支系迁徙线路中重要的途经地和居留地,在古代被称为"方尤",即"尤人居住的地方",全县有许多以"尤"命名的地方,并且是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丹寨县申报的"苗族祭尤节"2005年被贵州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苗"、"九黎"、"蚩尤"时代.史学界一般公认,早在先秦时期,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史称"三苗",或"三苗国".<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据历史学家考证,苗族是个由北向南、由东向...  相似文献   

16.
王兴骥 《当代贵州》2012,(23):42-43
在贵州省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只有仡佬族没有迁徙的历史,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贵州,“仡佬、仡佬,开荒辟草”是对仡佬族最早开拓贵州的赞誉。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苗族服饰经过千年的发展,款式丰富多彩,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苗族服饰在美的形式中包含着苗族的个性品格、民俗风情、审美认识思想及苗族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苗族历史、苗族情感和苗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贵州苗族服饰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苗族服饰主要分为黔东型、黔东南型、川黔滇型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8.
1942年我在贵州苗族地区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苗族妇女打扮得非常漂亮。每逢赶集,  相似文献   

19.
《当代贵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贵州定位为“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并对如何推进扶贫开发做出详细部署,省扶贫办将如何贯彻落实这些部署?  相似文献   

20.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