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价值意义,系统梳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提出课程思政的体系化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的创新三方面的方法与举措,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是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更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育人共同体中重要的力量,课程思政视阈下,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作用,是优化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探索,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基本遵循,以"体系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工作原则是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特征的必然要求。湖北聚焦发力"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工作,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路径,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陈荣强 《当代贵州》2020,(18):64-65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实际采取"654321"工作法,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协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协同推进,解决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分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一段渠",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程"保证"丰沛水量"、引领正确方向的"主渠道"地位,以及高校"课程思政"覆盖面广、隐性教育的"一段渠"作用,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渠道"各自优势、建立育人协同机制等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水畅通"的路径,从而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旨在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建设;转变专任教师观念,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从而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为了让每个教师担起立德树人职责,每门课程融入德育元素,每项教学活动体现思政功能,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河北师范大学化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在于积极挖掘高校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追求和原动力。实现价值引领必须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实现二者的逻辑互构。"八个相统一"作为价值引领的基本方略,需要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予以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9.
李刁  陈煌 《学习月刊》2023,(6):51-53
<正>高校课程思政是指高校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育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情、意、信、行,这一教育形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然而部分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只关注专业教学而不关心育人,或者把传授专业知识等同于育人的观念偏差。高校专业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优势,关系到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不是在思政课程之外再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更不是"课程+思政"的简单拼接,而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基于"三全育人"大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途径和载体。但目前高职学院“课程思政”仍存在着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知识素质欠缺、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方式不完备等问题。针对上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旨在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使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相辅而行,使学习者全方位成长。  相似文献   

12.
姜淼 《奋斗》2019,(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讲话精神不仅极大地鼓舞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热情,也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讲好高校思政课要有毫不动摇的"信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课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  相似文献   

13.
上海高校探索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高校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在教育实践中将工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出高校工科院系应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标准化教学引领、党建引领的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着手,大力建设有思想、有情怀、专业强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具有传播主体大众化、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内容自由化、传播媒介融合化四个显著特征,这些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剧烈的冲击和挑战。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舆论方向;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抢占网络空间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更新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高等教育的国家使命、教学规律、各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客观上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要加强教材建设,夯实课程思政的基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增强课程思政实效,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分离现状,文章从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剖析,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重要内容。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涉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内含于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方略之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校思政队伍。在治理视域下,明晰高校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系统构建高校思政队伍培养发展的平台机制、着眼人的现代化加强高校思政队伍素质能力培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思政队伍整体效能动态性评价体系等,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精准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培养“四有”新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是搞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关键;一、较高的政治素质是搞好思政工作的根本思政工作者是科学理论的传播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这种职业性质,要求思政工作者首先要“讲政治”,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1、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政治觉悟,鲜明的政治态度,这是政治素质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观察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固本强基、奠基未来的战略工程。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搭好思政工作的"四梁八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满足师生对思政工作的期待;抓好课堂主阵地,发挥思政课对其他课程的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