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甄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要由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廉政体检"。"廉政体检"为考察干部德才表现架起了  相似文献   

2.
仲祖文 《党建》2011,(10):33-33
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甄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要由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廉政体检"。  相似文献   

3.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1):8
干部提拔先要来个"廉政体检"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甑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基本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要多部门联动,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其中之一,就是要由职能部门对干部进行"廉政体检",作出负责任的结论,为科学选人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卫增辉 《先锋队》2012,(19):39-40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是用人标准,而且是育人标杆,是开展干部教育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以德为先"标准,就是要在干部教育中,把育德育人放在首要位置。从这一目的出发,我们积极构建了"德才并育、以德为重"的干部教育工作新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构建"德才并育、以德为重"的干部教育工作新机制,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5.
朱岩 《求贤》2011,(11):1-1
识人选人,历来不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关键是要不断完善“德”的评价标准,全面把握干部德才表现,提高辨德识才水平。换届考察中,重点是要坚持“八看”:  相似文献   

6.
朱岩 《求贤》2008,(11):1-1
对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环节,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领导干部加强管理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法。发挥民主测评在干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关键是民主测评结果必须反映民意。这是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了解干部履行职责情况,掌握干部德才表现,准确识别、合理使用和严格管理干部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满意度的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7.
考察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必经程序,是识人用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把好考察关,对于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的考察方法目前,干部考察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考察的范围相对狭窄,对考察对象工作圈外的情况了解不够;考察的标准比较笼统,受考评者主观影响较大,缺乏一定的客观可比性;考察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性较大;考察材料表述公式化、概念化,不能准确反映干部的德才和个性特点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  相似文献   

8.
正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强调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干部,并且把德放在第一位。他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用五湖四海,是讲从哪个地域、哪个范围选人用人的问题。用德才兼备是讲选人用人的标准,即:选用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强调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干部,并且把德放在第一位。他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  相似文献   

9.
朱成林 《江淮》2012,(6):32-33
教学目的: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德和才,是支撑领导干部素质的两大基石。和一般群众相比,领导干部在德和才上应当具备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研究领导干部的德和才,有利于统一对党的干部标准的认识,有利于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才修养,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为此,我们请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朱成林给大家讲一课。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全面考察了解领导干部"德"的表现情况,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日照市从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入手,综  相似文献   

11.
田月华 《党课》2012,(14):64-64
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如何进行官德考核应探索新路,全面、准确地考核干部是用好干部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侧重于干部在单位的工作表现而忽视干部在单位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表现,形成了干部考核的“盲区”。突出表现在对干部的情趣爱好、交际圈子、家庭情况没有准确的把握,造成干部官德的先天缺陷,影响了干部德才情况的全面考核和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2.
“市管干部多媒体上会系统”,既便于了解拟任干部的主要德才表现,又便于听其言、观其行,形象直观地全面掌握干部的综合情况,以利科学决策,准确用人。  相似文献   

13.
李培安 《先锋队》2012,(7):18-19
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突出德才兼备前提下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提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是做好当前领导干部考核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对领导干部"德"的考核的难点所在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核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核中的一大难题。目前,领导干部"德"的考核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突出政治标准是党选人用人的一贯方针和优良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做好高校干部选任工作,要深化对突出政治标准的认识,把握好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的辩证关系,落实政治标准,探索改进考察的路径与方法,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5.
陈云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主张。陈云认为,干部的德与才应该是统一的,是与党的组织路线、党的干部政策以及党选拔培养干部的具体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为党工作、为革命事业奋斗这样一个前提下,德与才两方面的修养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德才统一,并不是不分主次,而是要在注意德的前提下注重干部的才。陈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于:考察干部首先要了解人,要对干部有全面的估计;使用干部必须量才使用,坚持人事两宜;提拔干部要用人唯贤,不按党票排位置;提拔干部既要坚持台阶论,又要不唯台阶论;培养干部需要在实践工作中进行,让干部在岗位上经受锻炼。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看政绩用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把握对干部“政绩”的评价和运用,需要不断深入地研讨,在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政绩与德才的关系 在干部问题上,我们党历来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提出把政绩作为评价干部优劣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没有否定德才兼备标准。德才标准同政绩是辩证统一的。政绩是德才的集中反映。是外在表现,透过政绩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德才;而干部的德才状况则是取得政绩的内在前提条件。德才与政绩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但又不能互相代替。不具备德才就不可能创造真正的政绩,德不是空德,才也不是空才,德也好,才也好,最终都要看干部的实际表现和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凌源市在干部考核工作中,突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采取"述、测、问、谈、评、记"六步走的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对干部德的表现进行考察,为准确识别用好干部提供有力依据。第一步:述职述廉"述"德。变简单的述职述廉为述职述廉述德,要求干部把德作为工作总结、述职述廉的专项内容,从干部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4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陈述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江淮》2010,(9)
<正>近年来,淮北市委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城市转型"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取舍凭德才,树立重品行的用人导向才为德之贤,德为才之帅。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新时期选人用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一是选拔思想政治素质好的干部。  相似文献   

19.
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肩负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能,通过建立领导干部综合分析研判制度,将科学方法与综合判断结合起来,将任前考察了解与经常性考核结合起来,将实干实绩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干部、了解干部,准确把握干部的德才表现,真正做到知人善任,为党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管理调配干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德为才之帅     
正德与才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难以绝对分开,不能孤立地考察和评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好干部的标准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