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民生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加强民生建设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问计民生、体恤民情是党的优良传统,可以说,一部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探寻有效解决民生问题道路的历史。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江泽民同志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情怀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历来高度重视解  相似文献   

3.
常雪 《世纪桥》2012,(13):10-11
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在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和谐社会视野下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民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关注民生和重视民生,为改善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民生思想,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体现和价值取向。从民生视角探寻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对民生的关切与维护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展开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解决群众反映强调的突出问题,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共产党取得执政合法性资源的一条宝贵经验.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握重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为了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民生思想.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对于推动现阶段的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不断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条红线。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临局部执政,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也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包括:民生是立党治国之本、发展经济是民生之根、社会建设是民生之路、共享和公平是民生之向。这些宝贵经验给我们在新形势下解决民生问题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和权利能否得到落实的问题,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其根本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民主与法制两个方面.为此,一要确立正确的民主观、民权观、民生观,二要"硬化"民主制度.从当前的条件看,近期通过民主能够较好解决的民生问题的重点是医疗卫生和教育,使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较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革命斗争、政权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逐步实现由"斗争谋求民生"向"政权保障民生"的顺利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变革腐朽的社会制度是根本改变民生状况的前提条件;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发展工商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协调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策略方针,这些都对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井冈山土地法》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解决湘赣边界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状况制定的一部具有法律效应的成文土地法.从民生的视角去解读,《井冈山土地法》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立场,它着眼于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关注群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以法律形式满足了群众对土地的要求,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开始关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也对当代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农村民生问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民生思想内涵丰富。一是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关系中国革命胜负需要的现实视角阐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二是从政治条件、物质基础、基本原则、根本保障等方面,确立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思路。三是从土地政策、农业生产、法制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举措。毛泽东的民生思想,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当前,要切实搞好民生建设,就必须全力保障人民利益,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对并给予解决的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高度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构建了改善民生的战略框架,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改善民生思想对于做好当前的民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宗旨使然,也是党执政的使命和目标。但改善民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大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不仅是党的宗旨的价值所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15.
任艳妮  贠智凯 《求实》2012,(4):75-78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也是社会整合的一种柔性手段.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人民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当作自己的使命.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民生问题,在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实践中又进一步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现状,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健全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多方形成合力等是改善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初成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三是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四是党的十六大至今,这是党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民生建设上升到体现以人为本、追求幸福感的新时期。我党的民生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改善民生的主体;二是必须始终将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手段;三是必须将改善民生贯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四是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民生建设实践;五是必须将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群众幸福感作为民生建设的归宿和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和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国以后,民生问题才真正受到关注.只有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执政党构建和谐中国的基点,把民生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有机和谐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执政党关注民生,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中国的要害.我们应深入认识民生问题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采取得力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在革命、建设时期始终高度关注民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倡破除民生难题要注重法制的作用,为民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民生思想财富。挖掘和梳理彭真的这些民生思想,对于当前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条能够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集于一体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意境。实现这一理想意境在当前亟须解决民生问题、社会发展滞后问题、诚信缺失、社会失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