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安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等数十种刊物在安徽青年知识分子中传阅。随后,安徽的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始创办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刊物。1920年,蔡晓舟在安庆创办《新安徽》,同期《平议报》等一大批刊物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革命刊物,以后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先后出版过月刊、季刊和不定期刊.《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和最重要的主编是陈独秀,其他任主编的还有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瞿秋白等人.《新青年》杂志于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63期.杂志出版时间长达11年,这其中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也经受了许多艰辛和磨难.  相似文献   

3.
博览     
《正气》2001,(7)
中国共产党党史之最   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十月革命”的领导同志:李大钊。李大钊在 1918年- 1919年,先后发表了《法俄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于 19  相似文献   

4.
《新青年》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隐含着救国救亡的坚持和终极关怀。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变和不变,可以告诫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体的时空环境,不可因人废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变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宗旨经历了从“辅导青年修为”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再到“转向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的演变。这种演变背后隐含着救国救亡的坚持和终极关怀。如今梳理《新青年》的宗旨演变和不变,可以告诫后人:研究《新青年》需要考察具体的时空环境,不可因人废言;亦不可因《新青年》宗旨的演变而否定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史知识     
《湘潮》1993,(7)
类别__《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从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初期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与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参加编辑并为主要撰稿人。从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2021,(7):65-68
1.第一个歌颂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李大钊. 2.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新青年》. 3.第一本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由陈望道全文翻译.  相似文献   

8.
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福建也开始传播。当时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名刊物如《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湘江评论》等陆续传到福建各地。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相似文献   

9.
红土见证     
《福建党史月刊》2011,(11):8-15
马克思主义在福建的传播 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福建省内也逐渐出现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步报刊。如"新闽学书局"公开出售《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并先后创办《闽星》半周刊、《闽星》日刊、《自治》半月刊。这是福建最早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1916年由《青年杂志》改称而来,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起着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份杂志又成为党的机关刊物,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从迁京到回沪再到移粤,自身流变与杂志灵魂人物——陈独秀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新青年》创刊缘起、迁京前后、编辑演变、辗转南北的回溯辨析,力图厘清《新青年》近11年发展过程中的节点事件,廓清部分史实讹误,呈现一个《新青年》发展过程的多面观。  相似文献   

11.
正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点燃了华夏儿女的心。《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除了彰显出包括史实、人物生动呈现在内的高度艺术鉴赏水准,  相似文献   

12.
90年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新青年》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她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办刊主旨;因为她高举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因为她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思想界的巨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黑暗到了极点。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彷徨、迷惘,找不到出路。正当大家面临困境之时,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  相似文献   

13.
《世纪桥》2016,(2)
《敬告青年》和《〈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两文,先后发表在《青年杂志》和《新青年》上,是陈独秀发动和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两篇代表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青年的热切希望,特别是揭橥民主和科学大旗,为近代中国逐步走向科学和民主,作出了呐喊、树立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思想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中共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共创建时期的《新青年》,经历过一个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一历程在其书报广告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通过统计、分析这一时期内的《新青年》书报广告,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新青年》书报广告的演变表明了其作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阵地对广告的选择标准;真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艰难历程;展现了当时国人的思想演变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和新载体。  相似文献   

15.
初识《新青年》1915年,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其宗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志也","只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由于陈独秀不涉"时政"和"不党"的双重声明,以及他切实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参加到《新青年》当中来,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是五四前后开展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有影响的刊物.笔者翻阅安徽各地的革命史、党史资料时,发现全省各地市、县(区)的党史、革命史中,都提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传入当地.在当时的物质文化条件下,发行量只有一千到一万五六千份的<新青年>能够传到安徽各地,应该说相对于其他省区而言,它在安徽的传播和影响是比较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在1923年10月创刊到1927年10月第一次停刊期间,它以168期1000余篇文章240余万字的政治思想文化宣传,有力地教育和引导了青年大众。作为中国青年“忠实的友谊刊物”^[1],它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18.
阮航 《求是》2003,(16)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并以最先进、最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她从诞生起,就创办了党刊,通过党刊指导斗争。在80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党创办过多种刊物,仅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就有18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新青年》、《向导》、《布尔塞维克》、《斗争》、《解放》、《群众》、《共产党人》、《红旗》、《求是》等。这些党刊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纪录和历史见证,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真实纪录和历史见证,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的真实纪录和历史见证。党刊史是党史的一…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19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在中国出版,这可能是他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结识了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等一批先进青年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大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并且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