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人水和谐城市.是荆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积极实施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荆州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人水和谐建设的探索实践.为破解制约荆州发展的水问题找到了一把钥匙.也为变水资源优势为经济、环境和文化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出台。标志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进程全面启动.基于长江干流在湖北各区段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要采取分段开发、重点突破的战略。从目前情况看.武汉一黄石段、宜昌一荆州段分别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东西端优势资源最集中、产业基础最坚实、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重点区段.率先推进武汉一黄石段、宜昌一荆州段两个重点区段开放开发、先行突破.有利于充分发挥优势.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良好开局:有利于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圈带互动、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顺利实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丽媛 《学习月刊》2012,(14):62-63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湘鄂赣三省现有二三大城市群为依托,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建设形成的一体化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体范围包括湖北的武汉城市圈+宜昌、荆州等市,湖南的3+5城市群,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几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  相似文献   

4.
洪梅 《理论导报》2010,(10):16-16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是江西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实现我省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探索和走出一条科学  相似文献   

5.
<正>万载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以"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生态万载、倡导绿色生活、培育有机文化"为长远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重大产业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在规划、产业、项目、政策措施等方面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对接,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赶超发展,绿色崛起。  相似文献   

6.
曹艳 《求实》2011,(11)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创意产业以技术密集、产品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低特点,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争相发展的新引擎。江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基础扎实,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抢占发展先机,促进创意产业成为引领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支柱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西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优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将有助于推动江西制造向江西创造的转变,让创意真正成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竞争力的强劲动力和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7.
邱建军 《理论导报》2010,(10):37-38
<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全省上下主动对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崇义作为五河源头县,拥有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江南绿色宝库"。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比较优势,主动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力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理性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就崇义县发展生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作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运行高效的协作机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探讨分析可能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作机制创新的制约因素后,通过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协作机制的模型,提出协作机制中宏观制度和微观制度两方面创新的具体设想,目的在于使区域内的所有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和重新组合,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快速建设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福建的优势在海,优良港口作为吸引资金、项目、促进临港工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因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将不断增加,如果对陆源污染物或其他污染物排海量控制不力,加上大量建设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等,将使福建海洋生态面临更为严峻的威胁。并会在许多方面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0.
要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把江西省经济和各项工作搞上去,合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是关键。积极制定相应的人才发展战略,做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及时、高效地为生态经济区发展输送所需的各类人才,是实现生态经济区发展预定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人口均衡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要的人口条件。当前面临的人口均衡发展压力,主要表现为增长率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老龄化加快、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化水平偏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江西省人口的健康发展,还将对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压力:人口规模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的压力,富余劳动力和人口老龄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压力,人口素质牵制其他人口要素优化从而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压力。必须从战略上重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人口均衡发展问题;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发展战略,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更加合理,实现根据生态敏感程度和功能的人口分布。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理应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助推器。这不仅是其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责所需,同时也是高校大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和平台。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它包括由四川、重庆组成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由湖北、湖南、江西组成的长江中游经济区,由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组成的长江下游经济区,共七省二市,国土面积共有148.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4%;2005年底共有人口48417万人,占全国的37.03%。长江经济带连接东、中、西三大区域,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为长江经济带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湖北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经济…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发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带来新的活力,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竞争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指出应从全方位采取措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江荆州段是湖北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区段.是开放开发潜力最大、要求最紧迫的一段,也是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短板”.其开放开发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整体水平.在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中.在率先推进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开发开放的同时.要超常规突破性的推进荆州段开放开发。  相似文献   

17.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在保护好江西--湖清水的前提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实现江西新崛起的关键所在.鹰潭市地处鄱阳湖城市群之中,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无疑给鹰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杨臣华 《实践》2006,(1):23-2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时期,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我区地跨“三北”,市场广阔,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态防线。“十五”期间,各盟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抢抓机遇,  相似文献   

19.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建设生态文明指示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山东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黄河三角洲担负的重大责任,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铜鼓要实现追赶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战略,用足用好国家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行先试政策,发挥山区生态资源富集优势,打响生态品牌,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之路,是现实的战略选择1.坚持生态立县是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铜鼓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