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约两亿农民工,他们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建筑业80%以上的从业者,加工制造业60%左右的从业者,都是农民工。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代农民工,多数在城镇长大,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即使是那些成长在农村的第二代农民工,务工前也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正一段时间以来,未成年人参与的恶性治安事件层出不穷。对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很容易勾勒出如下脸谱——他们大多是留守或随迁未成年人,自小缺乏健全的家庭教育,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的现代生活,又不再有乡村田园式的淳朴敦厚。与城市里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对未来并没有太多的期许。如果一切顺利,他们或许可以继承父辈的事业,成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或者做一些小本买卖,如果运气不佳、自己又不够努力,他们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农民工子女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相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一个派生的部分。但是,这个群体有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无法安于现存的城乡体制,也使他们有着强烈地改变自己命运的憧憬与冲动,而他们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向。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使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近两年,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钱一舟 《唯实》2008,(4):81-84
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社会有效转移的基础,是农民告别乡土走出自己生活劳动习惯,进入一个新空间变更职业身份和意识的维系纽带。调查表明,农民工在低收入状况下的生存依赖和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发展愿望及其可能,形成了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心理认同状况。  相似文献   

5.
第二代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潮”的产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以城市为坐标,意识和行为已接近于城市人,他们强烈渴望市民化,实现同城待遇。实现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也是促进城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和社会必须从职业生存、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四个层面人手,推进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汪志洪 《党建》2011,(10):38-38
现在农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到城市打工,但他们总感觉自己不是城市人,是随着季节迁徙的"候鸟",没有被所在的城市真正接纳。如何让城市和社会在就业、生活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使农民工有一种被接纳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希望有关方面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意味着一个青年单纯的读书、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结束。所面临的人际关系也要由一维变为多维,生活道路的多样化选择一下子涌现在面前。他们怎么样想呢? (一)地域心理指向单一。现代社会区域或地域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分为城市区域和农村区域。毕业生心理指向单一化指在地域选择上,单一指向城市区域。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考大学的重要愿望之一,就是脱离农村区域,进入城市区域,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则希望继续留在城市。这一心理指向的单一化,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是一个非常显明的特点。它排斥了到农村区域的选择,家乡、家庭都不再是制约因素,背乡离家也在所不辞。形成这一心理指向的原因很多,总体来说,是目前城市、乡村存在的巨大差别。他们关注的是哪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的失业青年主要分为失业第二代农民工、城镇失业青年和失业大学生三类.失业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游走,长期失业与不公正待遇可能导致他们与父辈的利益联合,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易感人群.城镇失业青年多在“啃老”,客观上形成了下岗工人与城镇失业青年的代际对接.失业大学生较多元,既有“啃老”也有“校漂”,有的甚至已形成“聚集区”.在失业、生存和代际关系的作用下,三类失业青年可能形成横向联合与代际间的纵向联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解决途径,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10.
胡印斌 《党课》2010,(12):30-30
与父辈相比,农民工二代的“城市生活”似乎并无明显改观,依然是浮萍一般无根的生存。其所接受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基本上也是自成系统、因陋就简,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距甚远。必须正视,如果进城农民工二代依然接受劣质的、聊胜于无的教育的话,那么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可能会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11.
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二十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正是我们所谈的“不成熟”时期,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其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从中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这是多数大学生所经历的社会迁徙。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许多社会现象映入眼帘,社会问题植入脑海,思考的对象由自我扩展到社会,逐步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员。这种突入其来的社会大环境,使他们在对社会的理解和评价上难以把握。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从2008年开始,世界上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也就是说,现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可是,从泰国曼谷、日本东京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却纷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期的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入大学校园,每一个大学新生都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生活环境,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与中学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将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大学新生能否成功地度过这段心理适应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笔者试就大学新生如何顺利实现心理适应期的角色转换谈谈自己的浅见。一、积极调整,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中学,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侧重于知识…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廉政瞭望》2004,(5):44-45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贫困不但使他们不能充分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且还像恶魔一样,时时撕咬着他们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贫困不是他们的错,甚至不是他们父辈的错。但愿我们的社会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严婷 《当代党员》2010,(4):66-69
他们是一个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的群体;他们手上没有久握锄头留下的老茧,甚至已经不会种地:他们少了父辈把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他们,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常有人因工作环境不理想,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即职业自卑感。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如别人,而不愿谈及自己的职业、收入,甚至不愿说出自己的单值或工种,以免被人看不起。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悲观、心灵扭曲。不管你是清洁工、困难企业职工,或是机关干部、厂长经理……在社会生活中,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业分工不同。农村的人与城市的人,富裕的人和贫困的人,学历高与学历低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相似文献   

17.
《老红领巾的故事》(董良翚、谢真子等主编,鹭江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的作者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红领巾”。他们是在从战争年代转向建设年代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45年过去,如今,他们已成为今天“红领巾”的父辈,成了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担负起了新中国建设的重任,为新中国的繁荣昌盛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相似文献   

18.
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项继权 《理论学刊》2007,(11):85-89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社队制、村组制到社区制三次重大改革。目前,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农村服务从农民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转变;农村社会从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从"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农村社区从生产和行政共同体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卫小将  孙平 《探索》2011,(3):138-1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隐性到显在、从理念到理论、从边缘到中心"的渐进历程。它初萌于第一代中央领导,隐性产生于第二代中央领导,初步发展于第三代中央领导,显性成熟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具体阐释为:社会建设的许多话语和理念弥散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断中;邓小平初步将其条理化、成型化;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使其趋于显性化、实践化;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使其显性化、理论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转向非农产业,流动于城市。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既是农民,又是都市边缘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未能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以至产生极为复杂的思想、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