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明哲 《党课》2012,(19):98-100
淡泊是一种自信,一种修养,一种超脱,一种境界。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即“幸福=效用/欲望”解释:幸福与欲望成反比,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效果差距越大,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个人就会感到越痛苦。 名和利,是人们都关注的事情。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能够淡泊名利,就能平静地对待生活,收获真正的幸福:鲜花掌声不忘形,冷嘲热讽无所谓,得意时候不张扬,挫折面前不忧伤。  相似文献   

2.
王卉 《前线》1999,(11)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朝文人陈继儒的一幅对联不知引起过多少代人的遐思和感叹。它向人们昭示了一种恬然自得、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份“得之淡然,失之泰然”的潇洒和超脱。在当今社会有些人感叹“活得累”的时候,我不禁想其实想活得轻松也不是件难事。那就要看您能不能超越这两个字“名、利”。大凡俗世间的烦恼多因各种欲望不能满足而引起。而在各种欲望中尤以名利关最难过。“名”,字典里的解释是“名誉,声望”;“利”的解释则是“利益”。一点名利之。C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高华 《党课》2014,(14):75-77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人的心态决定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左右事业的成败。心态能改变名利。“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心态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视,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守;它不慕名利,远离喧嚣诱惑,律己宽人,谨慎执著,永葆本色。人,只要为官,就势必处在是与非、义与利、得与失、恩与怨、名与位、生与死、权与利等各种矛盾之中,要经受权、钱、名、利、色、情等各种考验。一位哲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4,(9)
<正>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应该经常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名利观,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追求什么样的名、什么样的利。能否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自觉做到弃不实之名、远不洁之利,是考察和衡量党员干部为政之德的试金石。时下,有些领导干部想  相似文献   

5.
淡泊(随笔)     
在物质社会处以淡泊的心态,也许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淡泊需要自制,淡泊是一种修养,淡泊体现了一种文化人格,达不到那种特有的境界,就难有淡泊的心态。 现代物质生活相当丰富,也非常纷繁,财富的层次,地位的层次,生活水平的高低,无不膨胀着人的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许多人为了追逐欲望,整日在人生的旅途上奔波。欲望是一种动态的感觉,往往在对比中变得更加强烈。收入的差距,地位的高低,就像是山谷中流淌的小河,起伏跌宕,让人心永不平静。 淡泊是平静的湖泊,清清的、静静的,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物欲的激荡,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党员干部应该有追求,但这种追求,不是追求自己的虚名私利,而应该追求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由党员干部的角色所决定的。当一个人追求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时候,他就会视虚名私利为浮云,他的关注点就只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个人的功名利禄不值一提,也根本不提,甚至是本应该得到的功名利禄,他也会“让衔又让位”。比如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荣桓。  相似文献   

7.
不图虚名、专于事业,面对名利不争;不图享受、踏实干事,在生活标准上不攀;真抓实干、默默无闻,对于到手的权力不要。这就是沈阳军区第208医院政委武立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正是靠着“不争,不攀,不要”这三种品质,武立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不图名利、尽职尽责,用自己默默的付出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相似文献   

8.
坚守淡泊     
淡泊,是天山深处那一湾湖水,清澈透明。淡泊,是宁静,是一种人生态度。 置身于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与诱惑擦肩。瞥一眼自己的房子、票子和位子,总有些万股无奈或千般不尽人意。对比得与失,心中难免失落。失落—经放纵和宣泄,就会失态,就会出格。欲望和浮躁容易结伴,浮云和阴霾形影相随。刺激最容易使人欲望膨胀,幻想则易使人心智迷乱。面对诱惑的陷阱、欲望的泥潭,小说家陈染说:“为了逃避黑暗,我们闭上眼睛。”但实际上却是,即便我们“闭上眼睛”,也并不能够“逃避黑暗”。  相似文献   

9.
阚平 《新长征》2015,(1):64
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名利,如何处理好“留什么”与“要什么”,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回答的一道考题。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才能过好“名利关”,不为名所缚,不为利所惑,守住底线,保持本色。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这三个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当“官”从政是存私心还是彰公道?是为一己私利还是恤民爱民?只为个人家庭谋后路、不为国家民族想出路的蝼蚁多了,怎能不掏空千里江堤。只为大众谋福利,不为自己谋私利的蜜蜂多了,怎能不采得百花成甜蜜。  相似文献   

10.
“如何对待名利地位、如何获取名利地位,这对团干部是一个重大考验。首先要节制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青年人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就必然给自己带来痛苦和不幸。”  相似文献   

11.
也谈淡泊     
也谈淡泊细雨淡泊,是一种书面文言,意为恬淡寡欲。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淡泊一词大多表示不追求名利。在这五颜六色的人世间,我们面对的一切似乎都张着诱惑的大口,诸如官职、名利、地...  相似文献   

12.
政绩与作秀     
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把290名已判死刑的囚犯释放回家,并规定于第二年秋天就刑,结果这些死囚都到期回到狱中。这件事在封建社会中影响很大,受到人们的称赞,被当作封建时期“仁德”的典型。然而,北宋时期,大文学家欧阳修作《纵囚论》,认为唐太宗这一举动只是为了求得仁德的名声,不可效法,并提出不应以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高明,不应违背人情常理来博取虚名。唐太宗的这种“作秀”手法在几百年前就受到了批判,按理说,几百年后的今天,应该绝迹了才对,可问题却远非如此简单,以虚假政绩来博取名利者不仅未绝,反成流弊。前些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县官的治政方略和治政经验有许多东西 ,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借鉴作用。如养民富民爱民 ,淡泊个人名利私欲 ,洁身自好 ,勤政负责等等。  相似文献   

14.
难言淡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悲欢离合,甜酸苦辣,高官厚禄,名利得失,情爱私欲,直面人生,淡泊是什么?宁静是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元。”此佳句佳境,早已吟诵千多年,究竟有几人能够淡泊而又宁静得下来呢?我想,这恐怕就要退一步来理解个中的含义了。淡泊和宁静只不过是一种轻松、安然、平淡、豁达的心境而已。既是心境,那就可能只是一种体会之后的感想,激情之余的无奈罢了。人生百年,凡是一个神经正常,身心健康的人,都不可能真的做到实际意义上的淡泊。倘若对什么事都淡泊起来,对什么人都淡泊起来,那么这世界上也就没有了七彩人生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大家都淡泊得守着松软的床铺以求“明志”或者“致远”去了。大千世界,就安静得十分可怕了,可怕得就像暴雨倾泻前的片刻凝重,炸弹引爆前的瞬间沉寂。  相似文献   

15.
该忍与不该忍□李换运在一些单位或个人家中,会看到这样一幅字画:上面一个大大的正楷“忍”字,下面是行书挥就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这便是对“忍”字的诠释。在名利、待遇等事情上,多一些忍让就会创造一种温馨和谐的社交和生活环境。因顾国有企业改...  相似文献   

16.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能拯救人的,不是欲望的满足,而是心灵的激情和自由。在利化的年代,逐利成了正经事,名是利的加速器。你与他人互相利用互为资源,为名利地位和房子车子而忙碌,最后,你的疲惫、空虚和失落感无从得到安慰。  相似文献   

17.
一 或许,有人这 样认为:在这个充 满着喧嚣与浮躁的 年代,只有商场冲 刺、宦海拼搏,才 能体现人生的价 值; 或许,有人这 样想:在这个充满 着鲜花与激情的世 界,只有热热闹 闹、轰轰烈烈,才 能熔铸自己的辉 煌。 然而,就有这 么一个队伍:面对 喧闹,他们甘守清 苦,终日面壁;面 对繁花似锦,他们 舍尽铅华,淡泊名 利,默默地修史写 志,履行着“存 史、资政、育人”的职责,为特区建设勇挑起这一份特殊的重担。 并非他们超尘脱俗,只因他们心中有党。正如这支队伍常说的一句实话:“特区的事业如同一部机器,我们个人只是这…  相似文献   

18.
说“名”     
世间万众,皆名具其名。名是一种称谓,不过,人分之三教九流,名有名份,于是名便也有了显赫与潜隐的不同。平常之人,默默无闻,凡若流沙;而非常之人,声播遐迩,响谒行云。名虽无形,但总与利相伴而生。所以,古往今来,追名逐利者不乏其人。古语说“名者实之宾也”,“名实耦,合也”。还是告诫人们要不图虚名,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可当今社会里,随着一腔浮躁\虚妄Z风的霎延,有些人区不去扮起采,志希望自日出人头地,出8成家。为达到这个目的,就有了为什者玩弄权术,为商者玩弄钱术,为又吞玩弄笔杆的现象。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9.
风青杨 《党课》2012,(6):69-72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其实,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奋发,也可以使人沉沦。名与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从来不分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人生不正是这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  相似文献   

20.
古人往往用“名缰利索”一词贴切描绘追逐名利之危害。追求名者犹如在自家脖子上套了一条绳索,这不正是名曰的“上吊自杀”吗?!但据我理解,这个令人讳莫如深的“名”绝不是名的泛指,而是专指形式主义之“虚名”。企业没有名牌,科研队伍没有名家,世人皆知其不行,因为这是“实名”。但为官者以名代实,以损民心民利而虚拟“政绩”;为文者哗众取宠;以名为晋级获利的敲门砖,这“名”就成了损人害己的“虚名”,实际上更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